“汽车嘉定”:上海发展架构重要一环

2018-06-29 08:38:26|来源:文汇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嘉定区已成我国单体城市中汽车产业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善、产业集聚最显著地区“汽车嘉定”:上海发展架构重要一环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

1992年1月28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第10万辆桑塔纳轿车诞生。图为上世纪90年代的桑塔纳生产线。本报资料照片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4

改革开放40年来,汽车产业在上海嘉定区发展壮大。近日记者探营大众汽车车间,见到一辆辆崭新的汽车正在生产线上进行装配。本报记者袁婧摄

  改革开放40年来,汽车产业在上海嘉定区发展壮大。目前,嘉定区拥有上汽大众等整车和零部件企业300多家、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6个、研发机构100多家、汽车专业人才3万多名,已成为全国单体城市中汽车产业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善、产业集聚最显著的地区。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发布的2016年中国汽车产业基地竞争力排行榜上,嘉定区综合竞争力指数位居全国第一。  

  回顾过去,本世纪初国际汽车城的落地成为嘉定区形成汽车全产业链发展格局的关键一步。汽车城建设决策之初,正值中国经济迎来巨变的时期。一是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二是上海率先迎来产业转移,轻工、纺织、家电等一些制造业企业迁移到外地。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因此,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2001年至 2006年间,上汽、百联、久事、上海国资、地产集团、虹桥开发区以及上国投等,将汽车制造、贸易、研发、检测等汽车相关主体单位全部聚集到汽车城。2005年,市政府正式批复“汽车嘉定”功能定位,汽车城的概念和建设扩大到嘉定区全域,“汽车嘉定”成为上海城市发展架构的重要一环。  

  建设国际汽车城的意义在于坚定了发展汽车全产业链的决心。如果仅仅是从产值税收来说,那么,可能引进几家整车厂或制造企业的效果更好,但光是加工制造,很难有大的创新。到了需要自主创新的阶段,就需要构建和依靠产业生态。抚今追昔,2001年以来国际汽车城的建设,确实为全产业链和产业生态打下了一个极佳的基础。  

  截至目前,嘉定区集聚了100多个公共研发平台和企业研发中心,包括国家级机动车检测中心、国内惟一的全尺寸整车风洞实验室、国内惟一的轿车专用试车场等一批汽车研发类功能性项目,初步形成了覆盖各领域、各环节的汽车产业功能型平台体系。上汽集团、沃尔沃、舍弗勒、天合等整车及汽车零部件企业在这里设立研发中心,德尔福派克甚至将全球研发总部搬入嘉定区。  

  2007年,国际汽车城的产业生态有了雏形,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尽管同济大学、机动车检测中心、上汽工程院等主体单位都过来了,但当时大家觉得嘉定区留不住人,主要原因是城市化水平不够。决策者意识到,国际汽车城所要的城市化是和市中心同样品质的城市化。  

  2009年之后,国际汽车城提出产城融合,着重城市整体规划,力求补齐城市化水平的短板。那个时候,安亭镇引进了嘉亭荟、颖奕皇冠假日酒店,以及同济大学附属中学、附属小学,华东师大附属学校。产城融合为来到国际汽车城的专家、研发人员提供了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了创新研发的生活服务环境。  

  经过长年的积累,国际汽车城率先发力,集中力量突入汽车新兴领域。2009年,上海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基地落户嘉定区,聚焦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系统,已引入35家行业龙头企业。2011年,嘉定区成为国内惟一的 “电动汽车国际示范城市”,以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为突破,嘉定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抢占先机,为下一轮发展积蓄更多更强的 “爆发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