揽尽数千年历史 广富林文化遗址一期试运营

2018-06-27 10:28:15|来源:解放网|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这里能“揽尽上海数千年历史”!广富林文化遗址一期今日试运营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6

  上海佘山脚下一个规模不大的村落“广富林”,今日以全新的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历经十年打磨,能“揽尽上海数千年历史”的广富林文化遗址终于揭开神秘面纱,项目一期将自6月26日起试运营,对外开放广富林文化展示馆、陈子龙纪念馆、朵云书院等十余个展馆。

  记者注意到,广富林文化遗址的名字中并没有“公园”二字。松江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文化遗存之一,广富林文化遗址不是一般的“公园型”旅游景点,它记载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见证着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无论是地面上的断壁残垣还是深埋水土中尚未被发掘的遗迹,这些都是上海的历史文化之根,是这座城市走向未来的精神家园。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7

  不到1米深的土层里发现了五千年前的“文明碎片”

  长期以来,广富林这个地势平坦、水网纵横的小村落都默默无闻,“惊艳于世”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期。

  当时,村民开挖河道时发现了众多陶罐玉器,经权威专家认定,这里是古代的一个生活遗址。上世纪60年代初,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和北京大学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对该处进行了考古勘察,同年,《考古》杂志刊载了这一发现:“在河岸两旁、距离地表深约0.7米的地方,暴露有灰层和大量古代陶片,灰层的土色灰黑,厚约0.3米,采集的遗物均为陶器,有泥质灰陶,黑衣灰陶,夹沙红陶,印纹硬陶和釉陶等。”当时的考古队在广富林小范围发掘了两座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及其他遗址遗物。研究发现,这是上海最早发现良渚文化墓葬的两处遗址之一。这让考古学界很兴奋:这意味着一直被认为是现代城市、移民城市代表的上海,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人类居住生活。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8

  1977年,广富林遗址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地点。1984年,上海市政府题名立碑“广富林古文化遗址”,并确定为上海古文化遗址保护地。到了1999年,村民开挖池塘时,又发现了古墓葬和随葬品,还有村民造房子挖地基时发现了很多鹿角、陶罐等。闻讯而来的文物保护部门在此又发现了数十座新石器以来有数千年历史的各类古墓葬,以及数百个水井、灰坑等生活遗迹。这次的发现让文物保护人员欣喜之余还有些疑惑:这里一直被认为是良渚文化(分布在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文化类型,距今5300年左右到4300年左右)的遗址,可是这些古墓葬和生活遗迹又明显和当地传统历史文化有差异。到底原因为何?

  1999年至2005年,上海博物馆再次对遗址进行调查及发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周代、汉代等文化遗存。特别重要的是,专家在此发现并确认了长江下游地区,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广富林文化,填补了该地区历史年代的缺环和文化发展的空白:良渚文化的年代下限是距今4300年左右,马桥文化(夏商时期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个区域文化类型)的年代上限是距今3700年左右,中间有一段时间缺环,距今4000年左右的广富林文化从时间上看正好在两者之间。

  1999年、2000年,考古专家两次对广富林遗址土壤取样,并在1999年剖面中选取标本进行测年工作,测试结果反映了广富林遗址从5300年前至今的沉积序列:第一层是没有经过人类活动扰乱的生土,距今5300年左右;第二层是良渚文化层,距今5300年到4300年;第三层是广富林文化层,距今约4000年;第四层是战国至汉代文化层。

  广富林遗址被发现之初,为学术谨慎起见,暂时称之为“广富林遗存”。2006年,在环太湖地区考古学术研讨会上,经专家论证,正式确定“广富林文化”的命名。2008年到2015年,经过六万多平方米的发掘研究,广富林文化在上海和全国早期文明研究中的重要性不断突显、专业地位进一步强化。2013年,广富林遗址被核定为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9

  数个“历史迷题”尚待进一步研究讨论

  “骨针广场”是广富林文化遗址的核心地标,广场中间竖立着一根象征先人编制衣被渔网的工具——骨针,这是广富林发掘出来较多的代表性遗物。骨针广场北面就是广富林遗址核心保护区。经考古勘探和研究确认,广富林文化遗址核心保护区地下有着丰富的古代遗存,蕴含着许多未解之谜。为了更好地保护遗址,该区域被国务院文物保护委员会确定为不经批准、不得开挖的核心保护区,是广富林遗址研究最具价值、最珍贵的神秘之地。这些年来,随着考古、学术工作的深入,广富林遗址的“神秘”让很多人着迷。

  比如,在广富林出土的陶器残片中,有一部分明显不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传统原始文化的遗物,而应该来自于今天河南、山东、安徽等地区。在广富林遗址生活的先民使用的东西和本地土著也不一样:夹砂陶器里颗粒比本土出土的其他陶器更大,器型也不一样,陶器残片具有黄河下游的文化特征。广富林遗址中发掘的墓葬相互间隔较大,墓穴朝向不一,大多没有陪葬品,这和墓坑多为南北向、排布有规律的良渚文化时期墓葬也有显著差别。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0

  从出土的玉琮上可以看出,广富林文化传承良渚文化的同时有一些变异,并且变异大于传承。广富林文化的玉琮和良渚文化的玉琮中间都有竖槽,边上角部都有分节的横档线,但是良渚文化的玉琮除了有分节线,倚折角处都琢刻了神人兽面纹饰,但是广富林文化的玉琮只是分了节、有了折角,基本没有纹饰,这和山东龙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里的玉琮类似。

  这是为何?在广富林遗址生活的先民到底是谁,和原先在这里的良渚人又有什么不同?

  目前学界有一种观点是,广富林遗址的先民是从数百公里之外的北方翻越崇山峻岭迁徙而来,他们也许是上海这座“移民城市”里最早的一批“移民”,因此在生活习惯上带有了明显的北方痕迹。而葬俗的不固定,可能正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的变化:移民初至上海,尚未形成风俗和传统,社群结构相对松散。

  如果上述推论属实,那么在环境恶劣、没有先进交通工具的情况下,先民们为何要做这样的迁徙?学者们发现了一个巧合:那一时期,恰与我国上古传说“大禹治水”发生的年代基本吻合。距今4000年前,洪涝、地震、海侵等自然灾害在全球频发,北方先民选择水土肥沃、环境优美的广富林落脚申根,也许是处于避灾之虑。

  不过,上述观点目前还未能定论,对于广富林遗址下一步的考古研究也许会完善、增进、推翻这些猜想。近10年来,在国家文物局、市文物局大力支持和主导下,上海博物馆、复旦大学等十支专业考古机构队伍对广富林遗址除核心保护区外的区域进行全面发掘研究,取得了极大的考古成就,从而为打造这一上海城市根脉文化地标提供了重要依据。整个考古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彰显广富林价值的过程,许多考古成果,或被命名,或成文献。广富林考古项目曾多次入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初评名单,2016年获得中国考古学会田野考古奖。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1

  “十年磨一剑”重现广富林文化

  “广富林的核心价值在于地下珍贵的史前遗存,所以整个保护和建设过程,始终让考古研究成为广富林文化展示的真正主角。我们不止要开发好,更要守护好、研究好、展示好。”松江区区委常委、副区长于宁介绍,广富林文化遗址项目自2008年全面启动,“十年磨一剑”地严谨真实、复合展示广富林的保护和开发,最终目的是要唤起人们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对上海这座城市根脉的了解与认同,希望市民游客在享受中华传统美感的过程中了解历史、记住历史。

  广富林文化遗址总占地约850亩,一期试运行开放十余个展馆,包括广富林文化展示馆、陈子龙纪念馆、富林塔(仅外部观赏)、富林印记、木艺传承展示馆、古陶艺术馆、知也禅寺、三元宫、城隍庙、关帝庙、朵云书院、墨宁国乐。此外,人们还可以一路游览广富林遗址核心保护区、骨针广场、春秋秦汉风貌台、官塘桥、富林照壁、集贤坊、海浦街区、陶土合掌村等场景。这些各具特色的展馆和场景,从不同的视角展示了上海这座城市多元、包容、大气、谦和的城市基因。

  漂浮在富林湖中的广富林文化展示馆以“时空之旅”为设计理念,通过广富林考古记忆、上海成陆演变、先民活动到来、城邑特征形成、松江县府兴盛、上海城市崛起、走向未来明天等场景设计,让观众在时光隧道中体验和阅读上海这座城市。陈子龙纪念馆包括澡雪堂、安雅堂等展厅,介绍陈子龙文学成就,创办复社与几社、反清复明的历史,以及与陈子龙同时代的杜麟征、夏允彝等众贤名士。徽派建筑“明代高房”将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开办朵云书院设有阅读空间、展览展示空间、课堂讲座空间,文创空间等,将引进全球顶级文创品牌,并开发专属朵云书院的文创产品,定期举办各种主题的艺术品展示及经营活动。

  各展馆内有不少珍品。比如,地下展馆古陶艺术馆展出良渚文化黑陶鱼鳍三足鼎、龙山蛋壳黑陶杯、夏朝时期白陶印纹龟等不同时期的陶器。木艺传承展示馆内陈列着约300件精美的徽州古民居工艺木雕,大部分是从明清民居古建筑上拆下来的,展品雕刻内容主要以各种历史人物、小说戏剧故事、吉祥图案为题材,代表了江南明清时期木雕的巅峰水平。

  位于富林门侧的富林印记也是广富林文化遗址的地标性建筑之一。这栋砖石垒砌的塔楼,状似一块大型图章,楼内是盘旋式上升的观景通道。顺道而上,可见两侧墙面以半隐半现的图文形式,讲述了广富林遗址发掘的过程。

  据介绍,广富林文化遗址去掉湖面和保留不开发的面积,只剩下500亩,所以园内许多建筑空间要压缩,地下建筑要接近地面建筑面积。比如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的湖底车库为中国目前最大的水下车库,湖中央还设有一处音乐喷泉。“我们把这块地都用尽、用绝了。在这片建筑里,富林塔是最高的,其他尽量嵌入地下、藏入水中,不让建筑喧宾夺主或越界,侵入圣土。此外大体量建筑都远离核心保护区,都是为了让市民游客可以在此驻足凝望和沉思。”于宁说。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2

  “要知道城市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由于“遗址”并非“公园”,因此广富林文化遗址在管理上比普通公园要严格些,服务上也并非以娱乐休闲为主导向。比如,广富林文化遗址游玩人数达到单日最大承载量18000人时,将暂停售票。位于漂浮在富林湖中的第一个大屋顶和边侧的圆形建筑内的广富林文化展示馆是遗址的重要展馆,整个展览空间均设置在水下,进入展馆,给人以踏入地下和走向远古的暗示。广富林文化展示馆单日累计最大承载量是6000人,每天门票将限量发放。此外,目前广富林文化遗址出于安全考虑,仅允许无脚踏板婴儿车和非电动残疾人轮椅可以入内,其他各种手推车及带轮子的运送工具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故不能入内。

  广富林文化遗址一期开园时间为9时至17时,游客可以通过官网及官微,或者第三方售票平台线上购票,也可在售票窗口购买当日纸质门票,每人每日限购5张门票。为避免现场购票排队拥挤,且部分场馆日承载量有限,建议游客尽量通过官网及官微提前预约门票。广富林文化遗址湖底车库及地面共有900个停车位(包括40个大巴停车位),广富林郊野公园共有1200个停车位,银龙路东段共有500个临时停车位。

  松江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对广富林的保护和开发,从起初就严格依据考古研究成果和真实史料进行谋篇布局,对广富林所有的建筑、树林、河塘、路格和地貌及时进行了拍照、测绘、记录,在唤醒历史记忆的同时,力求地貌肌理真实,展示内容可信。如今,园内众多专题展示馆都具有复合展示功能,外观和内容互为补充,让孩子和普通观众都能够简单易懂、留下印象。“守护好、研究好、展示好这片孕育城市脉搏和文明基因的故土,是上海彰显文化自信,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举措。希望市民游客通过参观广富林文化遗址,能了解我们这座城市从哪里来,思考这座城市要到哪里去。”(茅冠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