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市社团局通过大调研获知公益慈善组织实际烦恼,研究汇编“实用教程” 解“2万斤爱心大米”入账难题
企业捐来2万斤大米,这份爱心可以说是沉甸甸了。但是接受捐赠的社区公益基金会却犯起愁来——怎么开具捐赠票据?怎么登记入账?临近保质期的大米怎么计价?这么多米放在哪儿?
社会上的爱心形态多样,有的表现为货币捐赠,有的则是大米、房产、书画作品等实物捐赠。但是很多公益慈善组织并不了解实物捐赠如何认定。
上海市社团局在大调研中听到不少这样的问题。2万斤大米的故事来自浦东新区洋泾社区公益基金会,收到大米的时候,他们是有点懵的,虽说爱心企业并不在意有没有捐赠票据,基金会还是要认认真真做账,做账就牵涉到估价,大米确实有市价,可是临保大米怎么算?大家实在没有方向,最后只好算了。社区基金会没有仓库,只能把办公室腾出来堆米,开着空调权当温控。等到给受助对象分发大米时,又得组织一群人帮忙分装。
上海市社团局基金会管理处副调研员赵卓群介绍,在大调研座谈会上,洋泾社区公益基金会反映的问题引发多家机构共鸣,此前市社团局对沪上社会组织开展问卷调研,也收到了同样的信息。这两年很红的“食物银行”以及沪上不少社区基金会显然都有类似困惑。
“慈善法对实物捐赠有相应规定,但没作出实际操作指导。”赵卓群说,现实运作中,大型慈善组织更有接受实物捐赠的经验,比如市慈善基金会,他们与上海市价格认证中心签有协议,依靠第三方力量解决价值认定的问题,他们还拥有自己的物资中心,用于捐赠物品的保存。
但中小型机构不具备类似条件,比如社区基金会,资金规模、团队规模和服务范围都是有限的,沪上多数社区基金会的原始基金仅为法定最低标准200万元,服务范围也只限于所在社区。不管是价格认证还是建设仓储空间的费用,对他们来说都是不小的负担。
市社团局于是召集市慈善基金会和审计师事务所等机构,与中小型社会组织坐下来商讨,研究怎么依法、规范做好接受捐赠资产的处置工作。在头脑风暴和实战总结的基础上,今年4月,市社团局汇编成《民间非营利组织接受资产处置问答》和相关案例,作为“实用教程”提供给沪上社会组织。
比如,有一个案例讨论书画作品捐赠,市场定价如此飘忽的实物怎么处理?“实用教程”建议采取两种办法:第一种是基金会请具有书画鉴定资质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估价,按估得的公允价值作为实际成本,开具捐赠人捐赠票据,并登记入账;第二种,考虑到书画作品不存在活跃市场,无法确定其实际价值,基金会可以把作品以1元入账,并设置辅助账,单独登记书画的名称、数量、来源、用途等情况,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作相关披露。
这份“实用教程”通过上海社会组织网、上海社会组织微信公众号、微信联络群等平台传播开来,不少社会组织都反馈“很有操作性”。
与此同时,市社团局还搭建起沟通平台,鼓励市慈善基金会等大型机构为中小型社会组织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