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人才“30条”“招才引智”成效显著

2018-03-27 10:12:19|来源:东方网|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上海人才“30条”稳步推进 “招才引智”成效显著

  :“人才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所有问题的核心。”2016年9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简称人才“30条”,着重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完善。经过一年半的实施推进,政策效应逐步显现。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让市场评价发挥更大作用

  2017年,上海市共办理外籍人才工作证件8.1万件,数量位居全国首位。目前,在沪工作外国人才达到21.5万人,占全国的23.7%,位居全国首位。国内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在沪超过7.5万人;近500名包括两院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士等在内的顶级科学家聚集上海。

  这一系列的数字背后,体现的是政策红利的魅力。

  “30条”在全国率先试点了降低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申办条件、放宽外籍人才就业年龄、简化入境和居留手续等集聚海外人才的政策组合拳。统计显示,近两年共有726名外籍高层次人才通过市场化认定申办了永久居留,6000人通过新政办理了5年期居留许可,505名外籍高校毕业生办理了加注“创业”“实习”签证和就业证件。

  在国内创新人才引进方面,新政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人社局负责人告诉东方网记者:“相比科教文等传统领域通过传统的凭借学历职称引进人才,在市场程度高的领域应直接从一线,运用薪酬评价、投资评价和第三方评价市场化方法等能更好地证明人才。”

  “放权松绑” 破除体制壁垒和政策障碍

  人才引进后,关键在于如何用好人才,激发创新动力。“30条”新政就明确下放权力、放大收益、放宽条件、放开空间等方面做了完善,激发人才来沪创新创业活力。

  袁钧瑛,世界细胞凋亡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是世界上第一个细胞凋亡基因的发现者。她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呼吁,加大对科学家团队的投入,“科学发现、科学创造的最主要的动力源是科学家。”2017年,其领衔的“中国科学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以首付款、研发里程碑付款共计4.57亿美元另加销售提成的合作方式,出售了一款抗癌新药的全球独家开发许可权,这是目前我国制药领域金额最大的成果转化合作项目。

  受益于“30条”新政,这个项目中将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等“三权”下放给单位和科研团队,明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扣除直接费用后净收入70%以上可用于奖励个人和团队,这一分配方式,科研人员在过去“不能想象”。

  此外,上海积极推进职称评审管评分离,试点将部分高级职称评审权由政府主管部门下放到用人单位和行业组织;将岗位聘任、考核评价、收入分配等管理权下放给用人主体。英语和计算机不再作为职称评审的前提条件,职称不再作为申报科研项目和人才计划的限制性条件,高校、科研所引进人才,也不需要再进行一系列繁琐的审批。

  不拼重金拼环境 良好生态留住高级人才

  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是人才留得住的重要因素。在人才方面,上海坚持“不拼重金拼环境”,人才“30条”实施以后,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取得新进展。

  缺少启动资金是不少创业人才的第一难题。为此,总规模50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总规模15亿元的天使投资引导资金、总规模50亿元大型政策性担保基金相继在沪设立。我国首家“科技银行”——浦发硅谷银行新开6家科技支行、91家科技特色支行。

  在新政的推动下,企业办证时间从22个工作日缩至4.6个工作日,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立起了知识产权侵权查处快速反应、维权援助、调解机制,完善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据了解,今年上海还将研究出台人才安居、应届大学毕业生落户、超级博士后资助、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分类评价、杰出人才奖励等方面的针对性政策,大力营造众人青睐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