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嘉定:对标国家战略,从“科技卫星城”到“创新活力之城”
嘉定新城
远香湖美景
汽车城
汽车·创新港
2017年4月19日,蔚来汽车纯电SUVES8首发
汽车城
大众汽车生产流水线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推动集成电路等产业发展,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去年底上海市委学习讨论会上,市领导强调要构筑上海发展的战略优势,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
实施“中国制造2025”,上海制造业强区嘉定有自己的思考,亦有自己的作为。去年,嘉定区实现增加值2195亿元,可比增长8.8%,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919.9亿元,同比增长11.3%。上海提出到2020年,制造业增加值要占全市生产总值25%左右,嘉定的目标是要在上海制造业中占更高份额。
早在1958年,嘉定就被命名为“上海科技卫星城”,如今,有800年建县史的“人文城”嘉定,正焕发着新的创新活力和发展魅力。嘉定区区长章曦表示,在先进制造业发展方面,嘉定要继续遵循国家战略,落实上海部署,体现嘉定作为。既要努力创良好的环境,又要谋长远的发展,“要抓住当前汽车产业‘低碳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发展契机,尤其在自主知识产权领域,抢占汽车产业新一轮发展制高点,在嘉定全力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同时,坚持产业发展‘两条腿’走路,积极发展‘两高四新’产业,构建产业生态链、完善创新服务链,加快产业集聚并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体现‘上海制造’中的‘嘉定智造’能力和水平。”
产业发展篇
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布局“两高四新”产业
嘉定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以提升质量效益为核心的转型升级。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一边全力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一边推动“两高四新”产业集聚发展,让嘉定优势更优、特色更特、强项更强,不断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
无人驾驶:汽车产业“再出发”
如果大家在嘉定的马路上看到有司机双手完全离开方向盘开车,请千万不要感到惊讶,因为这是合法和安全的。就在今年3月1日,《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发布,嘉定区率先划定了安全性高、风险等级低的5.6公里道路,作为上海市第一阶段智能网联汽车开放测试道路。从此,自动驾驶技术不再囿于封闭测试区里的“小路考”,开始在嘉定向着开放道路里的“大路考”进发,这也开创了全国的先例。嘉定汽车的敢为人先,正是源自于“汽车嘉定”的深厚积淀。
回顾过去,汽车深刻改变了嘉定。1958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辆小轿车——上海牌轿车就诞生在嘉定;1985年,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家轿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也落户在嘉定;2001年,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上海国际汽车城在嘉定应运而生。近几年,“汽车嘉定”乘势而上,汽车产业发展成了嘉定的特强优势产业,全区已经集聚了各类整车和零部件企业300多家,研发机构100多家,专业人才3万多名,嘉定已成为国内单体城市中汽车产业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汽车产业基地竞争力排行榜上,嘉定以0.975的综合竞争力指数位居全国第一。2017年,嘉定全区汽车产业实现工业产值4358.3亿元,同比增长12.1%。
展望未来,嘉定主动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提出了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的目标。既要主动对标国际汽车城市,取长补短,又要乘势而上,实现“弯道超车”。而如何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嘉定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路径。一方面,积极完善产业链布局。全力推进多个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建设,并以整车项目带动核心零部件企业集聚,形成完整的新能源车核心产业链。目前,嘉定聚焦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已经引入了35家行业龙头企业,整车项目也正在建设中。另一方面,努力布局创新链。围绕未来汽车变革趋势,大力推动创新研发和重点领域先行先试,积极发挥各类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如国家机动车检测中心、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中心等,通过这些平台引领汽车行业的新标准制定,提升嘉定在汽车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正如前面谈到的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技术,其实早在2015年,嘉定区就率先探索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工作。2016年,国家智能网联汽车(上海)试点示范区封闭测试区在嘉定正式开园,累计为30多家国内外企业提供400余天次、超过4400小时的测试服务。正是基于这样的基础,嘉定与市相关部门一起,在上海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推动了《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办法(试行)》的发布和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号牌的发放。
当然,嘉定的动作和目标不止于此。去年5月24日,沪上第一个制造业创新中心——上海市制造业创新中心(智能网联汽车)在嘉定成立,上海国际汽车城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等13家企业及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力争把上海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中心和产业集聚及示范应用高地,到2020年将形成千辆级、覆盖100平方公里的示范应用规模。未来,嘉定将紧紧围绕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的目标,让汽车产业更优、更特、更强,助推全区实体经济规模最终跨上万亿级台阶。
布局“两高四新”,嘉定制造“再出发”
进入“十三五”之后,嘉定还重点打造了“两高四新”产业。“两高”即高端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四新”即集成电路及物联网、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智能化、高性能医疗设备及精准医疗、智能制造及机器人四大新兴产业集群。
进入“十三五”之后,嘉定又重点打造了“两高四新”产业。而打造“两高四新”产业集群的过程,则体现了嘉定对政府、市场、企业三者关系的深刻解读。
布局生态链,“强项更强”。制造业是嘉定产业的立身之本,而高端制造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使嘉定的制造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乃至脱颖而出呢?嘉定的内在逻辑是这样的:发展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智能化嘉定有基础、有优势;集成电路及物联网既与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有深度黏连,同时又有雄厚的科研院所力量支撑;有了集成电路的产业集聚,则为高端医疗设备及精准医疗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而智能制造及机器人则为嘉定制造业向高端迈进打下了坚实基础。正是基于这样的大生态环境谋划,嘉定“四大新兴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去年,实现了规上产值26.7%的高速增长。
布局创新链,“优势更优”。嘉定是上海科创中心六个重要承载区之一,“中字头”科研院所集聚,是嘉定的一大优势。截至去年底,嘉定共拥有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等11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如何使这些国家级机构参与到产业发展,嘉定也动足了脑筋。首先为科技发展腾出空间,从2007年起,为推动科研院所发展,嘉定在“寸土寸金”的土地空间上,筹措了2000多亩土地,并通过科研用地的方式进行划拨,在发展空间上大力支持科研院所。在嘉定与相关科研院所共同努力下,近年来微技术工研院8英寸MEMS研发中试线、应物所首台国产质子治疗装置、光机所先进激光技术创新中心园区、东海站超声技术工程中心等一批创新项目加速落地。其次为院地对接搭建平台,嘉定与属地科研院所建立了重要承载区联席会议机制,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动研发平台开放,寻找实验室与市场的契合点。至去年底,驻区高校、科研院所已有69个公共服务平台面向企业开放,由此,企业进行产品应用研究的成本迅速降低。产学研用更加紧密,2017年嘉定全年共完成技术合同登记294项,同比增长了56.4%,交易金额达到了15.4亿元。形成了区域发展、院所发展、企业成长三方共赢。
布局价值链,“特色更特”。“生态环境的好坏,鱼儿尾巴、鸟儿翅膀说了算;创新能力的高低,市场说了算”。在嘉定蓬勃创新的热潮中,市场资金敏锐的察觉到了价值所在,2015年以来,上海超越摩尔产业投资基金、兴控(上海)汽车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等一批规模过五十亿的产业基金集聚嘉定,各类产业基金总规模已经超千亿。产业金融所看中的既是嘉定产业的当下,更是嘉定发展的未来。在市场的助推下,一批“独角兽”型的企业孕育而生,有的甚至实现了从“零”到行业龙头的跨越式发展。比如联影医疗,2011来嘉定时候只有5、6个人的团队,经过6年多的发展,现在已经在高端医疗设备领域成为比肩GE、飞利浦、西门子国际三巨头的行业龙头,甚至部分领域实现了赶超。再比如蔚来汽车,去年底其首款自主研发的新能源汽车已经发布并推向市场。而这两家代表型企业仅仅是嘉定高科技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缩影,至去年底,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市级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分别达到825家和186家次。企业的蓬勃发展,正是嘉定尊重市场、善用市场的结果。
对标国家战略,整合要素资源,
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嘉定作为上海的西北门户,东接大虹桥商务区,西与江苏昆山、太仓接壤,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在长三角地区协同发展中要发挥更大作用。嘉定正积极深度对接长三角兄弟城市,将在城市空间联动、产业协同创新、环境共同治理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其中,科创战略协同发展是嘉定融入、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经过多年努力,嘉定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取得了丰硕成绩,未来,嘉定将以更加开放共享的姿态,面向长三角,聚焦嘉昆太,努力成为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网络体系中的重要核心节点,充分体现“上海服务”中的科技服务特色。嘉定区领导表示,“我们要尊重科技创新发展规律,借助上海中心城区雄厚的创新实力,并依托我区集聚的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努力把我们打造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重要的‘创新技术策源地、创新要素集散地、创新成果转化地’,促进嘉昆太地区的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带动整个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成为落实中央关于区域协同发展的示范引领。”
如何辐射?嘉定已制定了“任务表”。比如打造创新技术策源地,进一步放大现有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溢出效应,在长三角地区率先共享、共创、共建;打造创新要素集散地,通过举办嘉定科博会、创业大赛等系列活动,以及创新创业大厦、“双创”街等载体建设,建立精准服务对接响应机制,为长三角地区企业参与嘉定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搭建平台;打造创新成果转化地,促进各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共享,打通“钱变纸,纸变钱”的产学研用生态链。“特别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引导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转化并落地,也为我们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另外,还要进一步营造创新环境,建立长三角一体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与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符合科技创新需求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努力为创新人才提供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环境氛围。要努力在打响‘上海服务’品牌上,找到嘉定科技创新服务上的差异定位。
营商环境篇
“6减6加6集成”,做实“放管服”,为创新活力注入新动能
嘉定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全力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打造新的比较优势和区域发展核心竞争力,力争使嘉定成为贸易投资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服务管理最规范、法治体系最完善的城区。
“放管服”深度融合,打好营商环境优化组合拳
嘉定区领导告诉笔者,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是深化“放管服”改革,但“放、管、服”三方面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协同的,应该做到“放中有管、管中有服”。管得越好才能放得越开,放得越开才能服务得更精准。“‘放’就是要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应该放的、可以放的权都要放,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管’是为了更好地‘放’,通过有效的管,放出一个更加公平公正的市场。‘服’要精准,通过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巩固服务优势、强化精准服务,构筑营商环境优势。”
基于这样的考虑,嘉定聚焦创新制度供给,推动“放管服”改革向“三个方向”深化——审批全流程、管理全周期、服务全方位,全力做好“6减、6加、6集成”(流程再造6个减、创新服务6个加、功能优化6个集成),打响嘉定营商品牌。
“放”要放得更彻底。要通过简政放权推进改革。如在产业项目审批改革上,重点实施审批流程再造“6个减”,在土地出让阶段,探索实施环境影响、节能评估等“多评合一”;在施工图审查阶段,探索实施施工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多图联审”。通过一系列的流程再造,实现带设计方案出让土地的一般工业项目,取得土地后到获取施工许可证,政府审批时间不超过15个工作日,其他产业项目不超过48个工作日。同时,嘉定区自我加压,同步压缩从项目准入后到土地取得阶段的政府审批时间,在市级规定缩减办理时限的基础上,再压缩三分之一,努力做到产业项目当年立项、当年取得土地、当年开工建设。
“管”要管得更科学。要切实加强管理,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让企业可以在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下竞争发展。依托事中事后监管平台,推进跨部门“双随机”联合检查,提升监管的常态化、精细化、现代化水平,让守法经营的企业不用在政府监管上花精力。强化监管结果的运用,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构建信息共享的社会信用体系,保护好守法企业的利益,保障好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坚决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服”要服得更精准。在创新服务上,要充分体现“店小二”精神,重点实施精准服务“6个加”。比如,实现“一窗受理、内部流转、并联审批、限时办结、一口发证”的审批服务,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施“全网通办”,逐步做到“集成服务、只跑一次、一次办成”,甚至部分项目可以做到“不见不跑”,比如,嘉定区市场监管部门推出了“不见面审批”措施,针对不涉及前置后置审批的企业,取消了实地核查环节,只要采用“视频认证”,就能在网上完成身份确认;而对办好的营业执照,市场监管部门还配套有寄送服务,真正实现业务办理的“全程不见面”。同时,对必须见面的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容缺预审制度,尽量减少企业往返。嘉定还将重点实施功能优化“6个集成”,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设置商事登记、投资建设、社会事务、不动产登记、创新创业及综合服务等六大功能区,系统集成相关事项的办理和服务,力争从“只进一扇门”做到“只到一扇窗”。做到服务企业:“有事必到、好事想到、难事帮到、说到做到”。
“有形的手”、“无形的手”协同发力,
效率、公平统筹兼顾
怎样的营商环境才是最优?公平和效率兼顾的营商环境才是最优的。嘉定区领导告诉笔者,公平和效率两者并不矛盾,不应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要两者有机统一,才能形成营商环境的“最优组合”。
营商环境的优化过程,也是社会公平和效率优化平衡的过程。让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犹如人的左膀右臂,更有效的相互协作,发挥好各自的优势特点。在效率优先的资源配置方面,原则上应该让市场“无形的手”发挥更大作用;在关乎公共利益、生态环境、社会公平等方面,政府“有形的手”则应更加有力。这样,才能使社会资源配置更有效率,资源错配也会降到更低,更好地激发城市创新活力。嘉定区政府也正是按照这样的理念,深入思考政府、市场、企业相互关系和定位,通过不断深化政府的自身改革,来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区域竞争力,推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围绕企业发展需求和难题,全方面构筑营商“热带雨林”。优化营商环境,离不开政府构建产业环境,特别是纵向“产业链”和横向“生态链”的构筑。在嘉定政府引导鼓励下,制造业的“产业链”和“生态链”不断丰富完善,让企业在“热带雨林”中茁壮成长。
特别是,通过党建联盟,让企业拥有更广的发展平台。2013年,在党委、政府的倡议和推动下,嘉定成立了汽车行业党建联盟,成员单位有15家党组织。对于非公企业而言,成立这样的党建联盟有什么好处?沃尔沃党委负责人告诉笔者,汽车行业党建联盟的成立,让联盟内的这些汽车企业打破藩篱、敞开大门、互联互动起来。通过举办各类前沿技术报告会,企业找到了上下游产业链上的潜在客户。有关负责同志告诉笔者,通过聚焦联盟单位反映的突出共性问题,加大政府和社会资源协调力度,在人才住房、子女就学、户籍落户、干部共育等方面为企业科技创新“保驾护航”。这样的横向“企业联盟”,目前正在嘉定其他领域推开。
而产融合作让企业拥有更大的发展后劲。以前不少创业者常抱怨,在嘉定鲜有机会结识投资人,更别说面对面坐下来谈合作。这两年来,嘉定非常关注产融合作,大力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为了国家首批产融合作示范城市(区)。在金融助推产业转型发展上,嘉定一方面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发挥“嘉定创投”、新兴产业基金等政府引导基金的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我区实体经济;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能力。嘉定区政府相关负责同志告诉笔者,嘉定尽可能少的直接参与对市场主体的投资,而是通过优质的政府服务,为基金与实体经济搭建有效的沟通平台,探索产业基金合作模式、产融互动模式,吸引市场化基金落户嘉定。并充分激发企业内在价值,吸引基金来嘉定挖掘优质项目,将资源锁定在成长性较好的各类企业。从而更有效的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也避免金融脱实转虚。
围绕人才需求,全面打造完善高品质的城市功能。聚焦现代化新型城市,积极营造和中心城区同等品质的生活环境,在文化、教育、医疗、科技、体育等方面引进和建成投入一大批优质资源,建成瑞金医院北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保利大剧院、交大附中嘉定分校等一大批地标性项目,进一步完善“文化嘉定云”数字化服务平台,城市魅力不断提升。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来自世界各地怀揣创新创业梦想奔赴这片热土的人们,愿意选择在嘉定安居、创业,城市活力得到进一步迸发。
特别是在服务人才住有所居方面,嘉定坚持多措并举,满足人才住房需求。比如,去年成为上海首批推出“租赁住宅”地块的区之一,并采取院地合建的方式,建设高等级科研人才公寓。区政府划拨土地63亩,与中科院上海分院共同出资,联合打造科嘉人才苑,共建设9栋人才公寓、1080套住房(79476平方米),只租不售,已投入使用,有效缓解了科研院所在人才引进中的住房需求问题。比如,采取引进专业的市场化力量,多元化、多层级培育住房租赁市场。嘉定目前有近2万间“统一租赁、统一装修、统一配套、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的社会化房源,有效缓解了人才住房难。今后,嘉定将加大力度,培育、引进更多专业化的住房租赁公司,满足更多人才来嘉定工作生活的居住需求。
围绕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嘉定区着力在细节上见真功、在常态上更努力、在标准上求卓越、在方法上求创新,把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手段、要求落实到城市管理领域各项工作中,努力让嘉定成为一座“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的活力之城。
通过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2013年以来,嘉定着眼高标准高水平、对照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持续完善城市管理精细化体制机制,努力在细微处见功夫、见质量、见情怀。笔者了解到,一位文明测评员听闻嘉定南翔镇推出了“15分钟垃圾入箱法”,为验证真伪,他专门做了一个试验,在马路上随手扔下一只烟蒂,结果这只烟蒂在10分钟内就被保洁人员发现,并扔入垃圾箱。这样的例子在嘉定不胜枚举,草坪上有裸露,立刻补绿;窨井盖有缺损,马上修理;盲道砖有破碎,迅速调换。正是这样点点滴滴的“细微功夫”,推动了嘉定城市环境品质的不断改善,并于去年成功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区”称号。进入“后创城”时代,嘉定着力把重心聚焦到常态长效上,通过做实做细“美丽系列”评选、街区长制等长效举措,保持城市管理精细化的常态水平。
通过深入开展大调研、大走访,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不是为了调研而调研,而是通过调研找准城市管理中不精不细的问题,并向群众和企业问需问计,及时解决问题。比如,嘉定区相关单位在走访时了解到,居民们普遍遇到电动自行车充电难问题,导致私拉电线等现象,存在巨大消防安全隐患。对此,有关单位本着“边访、边查、边改”的原则,在与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居民代表共同商议后,决定立即启动社区公共充电桩安装工程,目前已全部安装到位。同时,对全区其他有同类问题的社区进行了详细摸排,计划陆续启动安装工作。
嘉定这个曾经的科技卫星城,正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以敢为人先的担当和勇气,对标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努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打造创新活力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