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制造”保障“刀尖上的舞蹈”既稳又美

2018-03-05 08:57:06|来源:文汇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辽宁舰某重点装置主管设计师李媛,率领团队十多年如一日自主创新,一举攻克高速战机安全着舰关键技术,为中国航母工程立下汗马功劳“上海制造”保障“刀尖上的舞蹈”既稳又美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9

李媛(右二)与同事们正在对图纸进行讨论、修改。本报记者袁婧摄

  要读懂“女神”,请先读懂她肩上扛着的那一大摞“杂什”——艰辛、困苦,还有更多不那么“显性”的委屈与无奈。

  中国女性坚韧抗争近半个世纪,赢得以反“禁足”为标志的自由解放的第一步,又接续奋斗半个世纪,终于完成生存解放、教育解放、政治解放和伦理解放,真正实现了男女平等。

  时代在给予现代女性平等社会地位与更多尊重的同时,也赋予她们更多角色和责任。套用时下流行的话:当男同胞们为国为家奋力创造社会财富之时,同样有一拨女性在坚守工作岗位的同时,还要兼顾解决每家每户的后顾之忧,与生活苦斗。

  工作、家庭、社会角色……新时代女性面前的这一道严峻考题,往好处说,需要平衡;说得直白点,就是不可兼得,一定会有所牺牲。

  所以,当李媛以“为航母工程立下汗马功劳的一线科研人员”角色出现在公众视野,人们纷纷投来好奇目光时,她更想说的是:“如果你身边有一位安心择一事、终一生,在乎责任、不畏艰难的女性,请一定好好珍惜。”

  从零起步研制

  “走起!”舰载机起飞时的“航母Style”前段时间红极一时。然而,少有人知道,茫茫大海之上,驾驶高速战机安全着舰航母的技术难度极高,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李媛团队研制的特种设备就是保障这支“舞蹈”跳得既稳妥又完美。

  该特种设备背后,是一套庞大的系统。它有几个难点:精度高,目前国内还没有合适的检测手段来检测精度;使用环境恶劣,该设备安装在振动冲击最为剧烈的区域。这些难点面前,就连军事装备水平较高的法国、俄罗斯也都望而却步,转向外购或研制替代品。

  承接该项目后,作为主管设计师的李媛顶住压力,率团队从零起步,大胆想、大胆闯、大胆干。在毫无现成资料可资借鉴的情况下,全年无休地翻阅资料、建立数学模型、反复验证。

  为得到多种气候条件下的数据,烈日当空的正午、台风肆虐的雨天都要安排试验飞行。李媛每次都坚守现场,白天密切观察参数,现场分析曲线,记录用户评价;晚上则夜以继日,对白天数据进行分析汇总。

  短短几年,李媛团队走完了国外半个世纪的研制道路,他们集思广益、自主创新,不倚仗“洋拐棍”,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申请多项国防发明专利,填补该项领域国内空白,性能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功将“中国创造”铭刻在了亲手研制的装置上。

  从“男性霸屏”中脱颖而出

  国防科技领域,常规理解,应是“男性霸屏”。而从这片天地中“冒”出的李媛,却并不是靠拼“女汉子气概”拼出来的。相反,她说,自己“从未想过那么多”,只是将女性特质发挥到了极致。

  坚韧。刚入职时,李媛月收入千余元,身边不少同事跳槽换了薪酬翻几番的“好差事”,她安心留了下来:“钱么,多赚多花些,少赚少花些,人总要有点理想。”科研及试验的过程,更是对心理的巨大挑战,一次次失败了从头再来,她却说,有失败才有动力。

  敏锐。舰上试验中,她仔细斟酌每一个性能指标的特性和极限,制定了全套试验大纲和实施细则,并根据陆上适配性试验经验,分析预估出试验中可能发生的特殊情况,并制定了应急预案和解决措施,确保试验安全有效。

  温柔细腻。舰船试验,在海上一漂就是大半个月,作为率队领导,李媛时刻关照着每一位队员,稳定年轻人的思想和情绪。暴晒下、被沙尘虐过脸颊,她也会和年轻姑娘们打趣分享“极端天气下的面霜使用心得”。

  她也以女性特有的包容,应对着时不时袭来的各方质疑。早些年,李媛扎着马尾辫、顶着“婴儿肥”奔波于各专业研讨现场,在一群头发花白的资深行家中显得很“突兀”。有专家开玩笑称:“你们七O四所是不是没人了,怎么把你派来了?”对此,她一笑而过,静静等待着时间给出回应。

  通过全面的陆上、海上试验考核,李媛团队研发的装置得到了各方认可,大家给它起了个昵称:阿拉丁神灯。“阿拉”代表着“上海制造”,“神灯”体现了设备的高精度和高可靠性。

  2012年11月23日,五名飞行员成功完成辽宁舰首批起飞与着舰,载入新中国国防建设、人民海军发展史册。当时,飞行员们步出机舱,第一个热情拥抱的就是李媛。

  责任一旦扛起,注定有代价

  国之重器,强军之梦。

  当这些与一个女性肩头责任相关联时,天知道她经历了些什么。这十多年来,李媛收获了很多,也错过了很多。

  当她在办公室挑灯夜战、建立数学模型、首创稳定算法时,她错过了家人团聚的温馨时刻;当身在千里之外驻厂监造、严把质量关时,她错过了宝宝的第一声“妈妈”;当在没有手机信号的海域日夜坚守试验岗位时,她错过了在父母病榻前的陪伴尽孝……

  说“不后悔”,是假的。

  小时候,父母工作繁忙,无法顾及家庭,李媛常被送到外地奶奶身边“托管”,于是她的人生词典中很早就有了“敬畏”二字——工作是要全情投入的,有些责任一旦扛起,注定要有另一些付出作为代价。

  世事轮回,如今,父母的帮衬成了李媛最好的支撑。对于小家庭,她也以她的智慧方式来弥补亏欠感。比如,丈夫总抱怨其工作“常常说走就走,没计划”,她就利用假期陪他看《红海行动》,给他所

  在党支部寄去党的十九大首日封,于细微处为他“植入”军工科技工作者家属的荣誉感。难得假期,微信朋友圈晒出的还是和孩子一起“研读”《人民海军舰艇全谱》,培育未来一代对于国之重器的兴趣萌芽。

  荣誉面前,李媛依旧“不想太多”。她专注当下,潜心开疆拓土,寻找新的技术发展方向,组织课题组开展技术攻关,研制出新型装备,以高可靠性远超发达国家同类产品;又与团队一起提炼总结出十几万字的使用方法、指挥策略,填补了又一项国内空白。

  “当你从未想过那么多,你会不知觉地发现,自己真的做了很多。”

  人物简介

  李媛,中船重工第七〇四研究所专业科科长,研究员。作为辽宁舰某重点装置主管设计师,她率领团队奋战在科研一线,十多年如一日自主创新,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圆满完成装置科研样机、陆上样机和装备研制,技术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中国航母工程立下汗马功劳。先后获得2015年度上海市三八红旗手、2015一2016年度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荣誉,去年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