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之城 于细微处显精神

2018-01-26 15:55:42|来源:新民晚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领航新征程】独家述评│人文之城,于细微处显精神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

孙绍波/画

      1月23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参加浦东新区代表团全团审议时强调,一座城市的温度体现在方方面面,我们既要夯实底线民生、保障基本民生,也要努力打造品质民生,提供更多优质的卫生教育文化生态等高等级公共服务供给。

       一座城市之所以伟大,除了可以为人们提供安身立命、安居乐业的环境之外,更为重要的就是一种人文精神,也就是能够用城市的温度,让这座城市的每个人在物质与精神上都能够有获得感。

       恩格斯当年曾对巴黎有过这样的评价,“只有法国才有巴黎,在这座城市里,欧洲的文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这里汇集了整个欧洲历史的神经纤维,每隔一定的时间,从这里发出震动世界的电击。这座城市的居民和任何其他地方的人们不同,他们把追求享乐的热情同从事历史行动的热情结合起来了。”巴黎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强烈的人文精神,启迪过不少外来青年,像周恩来、邓小平等等,因而巴黎也常常被称为“人文巴黎”,这对于正在迈向卓越城市的上海来说,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一座城市的文化特色,是其区别于其他城市最为显著的标识,也是“人文之城”的魅力之源。上海在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等方面同时具有丰厚的基础。上海是“文化码头”,也是“文化源头”,很多人或许不知道,京剧是在上海被定名的。在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京剧院一级演员王佩瑜看来,京剧有着浓浓的上海印记,也受到很浓厚的海派文化滋养,“作为一个艺术家,一个角儿,或者是一个班子,在上海只要接地气、作品好、角儿打得响,上海观众就买账”。

     “人文之城”的魅力,也来源于城市文脉的历史积淀与时代更新。黄浦江两岸45公里公共空间全线贯通,让昔日粮仓变成艺术秀场,曾经的船厂蜕变为现代剧院,而这种变化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在沪全国政协委员胡卫表示,小时候自己住的石库门房子冬暖夏凉,其建筑样式与上海的城市地理相得益彰,这就是一种城市文脉。上海市政协委员黄罗维表示,陆家嘴、滨江地区都是上海的新地标性建筑,与此同时,孕育了海派文化与传承历史文脉的老建筑也必须重视起来。

      迈向卓越全球城市的上海,城市治理的主体也将会更加多元化,但无论哪种主体治理,核心都是“以人为本”。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人们发现了许多有意思的细节:上海将新增1000个供户外职工休息和用餐的“爱心接力站”;开设500个小学生爱心暑托班,新增7000张养老床位、改造1000张失智老人照护床位;增加小区周边道路的夜间停车点和周边单位的共享停车位,完成1700台老旧电梯安全评估,改造2500万平方米二次供水设施等等。

       对品质民生,每个人的理解可能都不一样,但肯定是更高水平、更优质量的民生保障,这也需要有关部门在出台相关政策时更加人性化,用心用力办好群众身边的民生实事,于细微处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保护城市遗产、挖掘地域特色、创新城市治理,这些将助推上海建设全球人文之城。当然,上海还有许多需要提高的地方,就像在“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专题讨论中,有委员提出:“我们小时候在弄堂里卖玉兰花、栀子花和梨膏糖等提篮叫卖声中长大,现在的城市整治是否也能包容它们?”看似这样的小问题,恰恰折射出人们对于上海打造更富魅力的幸福人文之城的期盼。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上海对标国际一流,打造人文之城,与创新之城、生态之城的发展愿景实际上是有着内在的联系的。只有城市空间中有了人文温度,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再依托于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能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舒心,并进而迸发创新的动力。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有机结合,助力上海迈向全球卓越城市。(方翔/文)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