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级沪剧演员班毕业汇报演出举行

2018-01-26 10:30:34|来源:解放网|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分享到:

  原标题:上海沪剧院迎来新演员,他们面对的挑战胜过师兄师姐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6

  结束演出,扮演杨淑英的宋雅妮与带教老师、上海沪剧院青年团副团长吴争光还在讨论细节,“要改变发声方式,不要光用嗓子喊”……1月24日、25日,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2013级沪剧演员班毕业汇报演出分三场举行,27位学生轮番演唱沪剧经典剧目《阿必大回娘家》《杨乃武与小白菜》《借黄糠》《芦荡火种》等选段。

  今年7月,这群学生毕业后将正式进入上海沪剧院。他们中年长的刚满20岁,年轻的只有16岁,来自甘肃、河南、山东、江西、安徽、浙江、江苏等地,经过资深老师长达5年的细心培养,即将成为新一代沪剧接班人。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7

  在《陆雅臣卖娘子》中扮演陆雅臣的刘敏杰来自上海长宁区,自幼受家庭熏陶喜欢沪剧,读初一时考入沪剧演员班。虽说比外省市同学多了一些对沪语发音的认知,刘敏杰坦言,唱沪剧与平时说话完全是两码事,从沪剧念白起,所有尖团音要从头学习,上海本地学生也没有优势,等同于一张白纸。2013级沪剧班是老师祝根宝带的第四批学生,对于一个字一个字给学生们抠发音,他早已习以为常,谈起这批准毕业生,祝根宝充满自豪,”比起师兄师姐,这个班行当更加齐整,男女演员实力均衡,出现了有潜力的老旦、彩旦苗子,整体水平喜人。”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刚入校时难免调皮捣蛋,碰上祝根宝都变了样,“学生们看到我都怕的,从早上6点半出早功一直到晚上7点半下课,课程不结束,不能回宿舍。”

  为解决人才青黄不接问题,上海沪剧院2006年和2013年与上戏联手创立沪剧班。2006级沪剧班学生,2011年毕业进入上海沪剧院。沪剧院为他们成立了上海戏曲院团少有的青年团,每年安排逾百场演出,除了大量折子戏外,还有《雷雨》《陆雅臣》《庵堂相会》《魂断蓝桥》等大戏,让每个年轻演员都有机会挑大梁。为青年团专门打造的大型原创沪剧《回望》亮相北京,受到好评。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坦言,2006级沪剧班解决沪剧演员青黄不接的燃眉之急,2013级沪剧班紧接其后,对他们的要求将更为严格,“我们不会急于求成,将先在大量演出加入学生们的小片段,让他们将基本功磨扎实。”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8

  在上海大剧院举行的2017迎新春沪剧经典交响演唱会上,2013级沪剧班学生与上海沪剧院老中青艺术家一起唱响开幕曲《上海的声音》、压轴曲《唱支山歌给党听》,促成“七代同台”盛事。在茅善玉看来,给孩子们舞台人,让他们由此产生对表演的兴趣,是迈开成功之路的第一步。2013级沪剧班学生首次亮相大剧院,重在激励,“站在舞台上,听到观众的掌声,告诉他们,这里是一个演员要追求的艺术殿堂。给学生们安排合唱节目而非折子戏,扬长避短,他们会有压力又不至于难到不能完成,由此积累自信。”两天毕业汇报演出,吴争光等上海沪剧院演出部门负责人排排坐,他们将针对学生特点制定不同培养方案。入院后,学生们从折子戏开始锻炼,一步步成长。“未来的路很长,今天只是起步。他们需要更多实践和磨砺,练胆子,让表演变得更有味道与章法。”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9

  两天演出,刘敏杰演了五六个角色,分别展示施派、王派、解派不同经典角色。他喜欢音乐,空闲时观察乐队演奏,尝试编几个小段子。老师说,“这代学生都机灵着呢。”他们听话,会乖巧地问好,并不代表着傻白甜。刘敏杰展望未来时大大咧咧地说,“先蹭着呗,多在戏里跑龙套,可以增加经验。同学演戏,我搬道具。”

  茅善玉直言,2006级沪剧班毕业正逢剧团人员短缺,赶鸭子上架,拿来就用。2013级沪剧班有更充裕时间打磨,意味着更严格筛选,27个学生不可能都成为名角。舞台残酷,观众不会问演员流了多少汗水,只看他的场上表现。“氛围不一样,选拔途径不一样,没有任何可以骄傲自满的地方。”随着一批学生毕业,新一批学生该从哪里找,正摆上议事日程,“这几年沪语训练营、儿童戏曲比赛长足发展,及早锁定潜力新人,择优录取,这是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