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崇明东滩,今冬最美12小时
2017年12月,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宣告基本完工,取得决定性胜利。与此同时,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在东滩保护区内重现身影,突破了建区以来的历史记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的观测数量也由2016年的最高记录62只突破到2018年1月18日的190只。鸳鸯、黑脸琵鹭、白琵鹭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数量也是稳中有升。
值此之际,记者数次前往东滩,从清晨到日暮,拍摄记录崇明东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区以来最美冬季的12小时。
日出东滩。
清晨6时30分许,数万只候鸟在晨曦中醒来。
自2016年起,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天鹅成规模重返东滩越冬,工作人员每年在优化工程范围内观测记录到小天鹅约60只。但在这个冬季,越冬小天鹅的数量大幅增加,2018年1月18日,工作人员在优化区内观察记录到190只小天鹅。崇明东滩有了名副其实的天鹅湖。
早晨8时30分许,沐浴在晨光中的小天鹅。
冬日暖阳中的小天鹅。
优化区内的天鹅湖。
2017年冬季,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在东滩重现身影,共有十多只东方白鹳停留在东滩已达3个月,突破了保护区建区以来的历史记录。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在东滩重现身影。
同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白头鹤,是每年冬季都要到访崇明东滩的尊贵客人。
今冬,保护区内观测到82只白头鹤。
八年酝酿,五年施工,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工程是亚太地区候鸟迁徙路线上规模最大的生态修复项目。
项目共建成围堤26.9公里,随塘河50公里,涵闸4座和1座东旺沙水闸,清除互花米草25,367亩,种植海三棱藨草1,500亩、海水稻426亩,营造具有栖息地效应的生境岛屿56个,修复营造河漫滩优质生境近450,000平方米。
生态修复区域内互花米草的生长和扩张得到了有效控制,互花米草清除率达95%以上;形成了近4万亩环境相对封闭、水位可调控管理的修复区,构建形成了鸻鹬类、雁鸭类、鹤类三类水鸟的主栖息地,并营造了生境岛屿、漫滩、开阔水域、沙洲、水稻田、潮沟等多样化生态环境,项目实施区域内鸟类种群数量显著增加。在生态修复区记录到的雁鸭类数量占同期保护区鸟类总数量的65.88%,鸻鹬类数量则占到22.12%,部分区域在夏季已经成为一些夏候鸟繁殖的筑巢场地。
生态修复优化区内,岛屿、漫滩、开阔水域、沙洲、水稻田、潮沟等生态环境丰富多样,小天鹅、琵鹭、鸬鹚、野鸭等数万只候鸟聚集栖息。
斑嘴鸭。
小䴙䴘。
白骨顶。
飞翔中的琵鹭。
在滩涂上休憩的数万鸻鹬类候鸟。
余辉中,水鸟翩翩起舞。
暮光之下,候鸟晚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