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思政课融入“95后”性格

2018-01-17 09:59:30|来源:解放网|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网红思政老师妙语连珠微电影成平时作业全员辩论赛翻转课堂 上海高校思政课融入“95后”性格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

复旦大学思政课老师陈果 谈乐达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4

上海体院思政课上的辩论赛 校方供图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5

上海海事大学同学排练微电影《他》 校方供图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6

上海外国语大学许慈惠老师在教室备课 校方供图

  思政课堂上,网红老师陈果妙语连珠,金句不断;复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冉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生动有趣。而且思政课授课的方式,也更加丰富多彩,“机器人也有美好情感”这样主题的一部微电影,就出自上海海事大学的思政课堂;辩论赛在上海体院的思政课上得到推广,学生们在引经据典、融汇现实中,更加喜欢上思政课。

  在上海,思政课已经不仅仅是在高校课堂上展现,而且以“95后”熟悉而喜爱的各种形式,延伸到了课外、校外,实现育人过程中的全覆盖。

  网红老师课堂金句不断

  昨天上午,“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现场推进会”高校思政课教学观摩在复旦大学举行。现场两场思政课,分别由复旦大学思政网红老师陈果、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冉讲授。

  “十九大报告开宗明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共产党人的初心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谋复兴。”第一堂思政课的主讲是复旦大学思政网红老师陈果,开场白里,她简短介绍了《不忘初心,做时代新人》这堂课。

  “前不久有部热映的动画片《大圣归来》,其中有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如果你遇见从前的我,请把我带回家’。这句台词让我思考到,人为什么会变,为什么再也回不到从前?为何要把我带回家?如何不忘初心?‘人之初’的一颗心,是人与生俱来的一颗单纯、真挚、敏感、温柔的心。借用孟子的话,‘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也’。这句话代表了四个含义,‘恻隐之心、善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人从出生的时候是纯洁无染地来到这个世界,最终离世的时候要做到问心无愧地离开,这才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真正意义。”课堂上,陈果一手插着口袋,一手拿着话筒说。

  45分钟的课很快就结束了。课堂最后,陈果对学生们说:“本学期最后一堂思想道德修养课结束了,但请同学们记住,思想道德修养是一辈子的课题,是一生的学问。你们要修好生命的学分、未来做个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

  第二堂思政课由李冉带来,题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李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理论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践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逻辑等三个角度展开,为学生们展现了同样生动、有趣的思政课。

  思政也能拍成微电影

  “机器人也有美好情感。”微电影《他》,讲述了一个美好的故事:在未来世界,女大学生李小雨与尖端人工智能0621号相识、相恋,但0621号因为违抗程序指令被研发者强制召回,李小雨在得知恋人身份,并经过内心煎熬与周遭人的质疑后,仍然选择坚守爱情的故事。作品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时代爱情道德与科技伦理的思考,呼吁科技的发展必须保留和追求人性中的真、善、美。

  那堂思政课,讲的是道德。《他》,是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苑琛老师布置的作业。“思政课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启发年轻人的思考。”张苑琛告诉记者,自己是学影视传播的,就建议让同学们试试“微电影”的作业方式,“结果发现他们特别喜欢,让学生自己参与,甚至比上课的启发效果要好”。

  “在确定选题时,多次改变思路和想法,甚至彻夜谈论过几个通宵,最终定下爱情与科技伦理这个选题。”制作团队共16名学生。“主创团队都是一个寝室的,大家在一起看时事综艺片,然后灵感就来了。”主创同学李明说,“以前感觉思政课就是好好听课,好好写作业,不用花费很多的课外精力,但是当我们真正拿到这个作业时,通过用心参与,更觉得对老师课上讲解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看法,这样的作业,可能会占用更多的课外时间,但是让我们获益更大。”

  张苑琛每节课还会选定“评委”对每个作品进行点评,引发学生对思政课程里的内容进行深入思考。

  “几年下来,学生们的作品拍得一个比一个好,有的作品会被作为示范作品展示给学弟学妹观看和学习,有的作品让人看了感动得当场落泪。对于社会热点以及学生谈论较多的社会公德、人生价值、爱国主义等内容在作品点评时经常会引发学生们的大讨论。”张苑琛说。

  辩论赛激发学生参与度

  用“95后”喜欢的形式,让思政课在学生中入耳、入脑、入心。上海各大高校都有自己的创新。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上海体育学院思政课老师于永超就在每节3个课时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植入了辩论赛。“要在135分钟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就要在适当的时候‘翻转课堂’。”于永超告诉记者,在每学期初,都会请同学自由组队,一起共同确定辩题,在学期中分组进行辩论,老师事先会对辩论技巧、礼仪给予指导,并进行价值和思想上的引导。

  在一个学期的思政课中,于永超总要确保每个同学在辩论赛中全员参与,大家把课上学到的方法论,运用到实际分析中。在这一个学期的思政课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这样的“课堂翻转”。

  辩论赛目前已经在上海体院的思政课得到推广,学生们在引经据典、融汇现实中,更加喜欢上了思政课。

  在上海海洋大学,刚走上讲台三年多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王茜,日前获得“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标兵”荣誉称号。除了强化学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上海海洋大学还于近期聘请上海社科院5位专家为特聘教授,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参与思政课在线课程开发等工作。

  这些学校,把思政课延伸进生活中

  记者走访上海各大高校发现,思政课充分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思政意识也从课堂到网络,从校内到校外,延伸到了老师和学生的生活中。

  华东理工大学有这样一门创新的在线思政课——“形势与政策”网上开放课程,成为在校学生的热捧。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手机选课、先通过在线网络教学视频,进行课前预习,课堂教学手机扫码签到、答题,最火爆的一节课45秒就被抢完。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人体解剖学张黎声教授以平常人“难以理解和做到”的遗体捐献接受、利用的过程为切入点,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让学生用心灵去感受什么是“大爱、大义、奉献的崇高精神”。

  思政意识不仅延展到了课外,还辐射到了校外。

  在上海电力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讲师王磊在2016年底主动报名参加援疆去喀什大学。为了实现应用型专业建设的目标,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王磊主动与疆南电力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安排260余人次参观多个220kv变电站,让学生直观认识电力企业生产的过程,通过联系电力公司专家给学生讲解电力企业情况,电力职工的职业发展规划,让学生深刻了解电气专业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校思政教育也不再只是思政老师和辅导员的事。在同济大学,一批专业教师自觉担当“育人”使命,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赢得学子纷纷点赞。上学期,同济大学年逾八旬的汪品先院士主动请缨,为全校学子开设《科学、文化与海洋》的公选课,激励同济青年深耕创新文化土壤,勇于投身科创实践。开讲三场,场场爆满。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老师们积极将思政意识融入语言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对学生来说,思政课不仅仅是家国情怀,还应该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逻辑判断,乃至对世界的正确认知和理解。”上海外国语大学日语专业教授许慈惠认为,思政教育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于她而言,让学生们自己思考、自己发表看法,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正确的价值观,再好不过。

  在复旦大学,推动全员育人,思政意识全覆盖,学校拟定相关政策,在各个院系成立课程思政改革领导小组,结合学科自身特点,找准本院系各类课程教学的关键点,制定方案,组织编写教材和教辅材料。同时建立课程思政工作的评价体系,院系课程思政工作情况纳入院系教学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