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多所高校发布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2018-01-15 10:31:06|来源:文汇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沪多所高校发布2017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上海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正在发生新变化。这两天,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沪上高校陆续发布2017年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来自多所院校的最新数据表明,大学生到中西部、基层地区和国家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就业的比例正逐年提高。部分名校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也较去年同期有所上扬。

  国企和制造业成为排名居前的毕业生主要流向

  曾几何时,外企是很多名校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从近日各大院校最新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看,国企和民企已取而代之。从就业单位所属行业来看,制造业成为各高校毕业生排名居前的主要流向。

  据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2017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就业居前的三个行业分别为制造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值得注意的是,最近三年,上海交大毕业生就业单位分布结构正发生明显变化:2014年,以三资企业为主,国企名列第二;2015年,国企和三资企业并列;2016年和2017年,国企跃居首位。

  近三年,同济大学毕业生到三资企业工作的逐年减少,而选择到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其他企业”就业的逐步攀升。

  市属高校中,学科门类较全的上海大学毕业生流向同样具有代表性:国企正在取代三资企业,成为毕业生眼中的“香饽饽”。

  上海大学2017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披露,从2015届到2017届,该校本科生前四位的签约就业单位流向分别是国企、中小企业、三资企业和其它企业;硕士生前四位签约就业的单位流向为国企、三资企业、中小企业和其它企业。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是该校本科生和硕士生就业签约的前三大行业。

  在以工科为主的东华大学,2017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96.91%,毕业生多数进入国家经济建设重点行业。在上海电机学院,到国企就业的毕业生占该校硕士毕业生的七成,从签约单位看,前三位分别是: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制造业,建筑业。而在上海海洋大学,本、专科毕业生行业流向居前三位的是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

  精准引导,更多优秀毕业生前往基层单位就业

  为鼓励优秀毕业生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在复旦、上海交大、同济等院校,2017届毕业生到国家重点领域和关键行业就业的比例都在攀高。不少高校通过出台就业引领计划,“精准引导”毕业生将个人职业发展和国家发展紧密结合。

  复旦大学2017届毕业生中,有2090人到重点单位、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单位等领域就业,人数占该校协议就业毕业生的53.49%。据悉,复旦通过实施“基层就业引领计划”,推进选调生等各项基层就业项目,鼓励学生到基层奉献才干。统计显示,该校2017届毕业生中,有239人赴地级市以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医疗机构和社区服务等基层单位就业。

  上海交大2017届毕业生到中西部、基层和国家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就业的毕业生比例达66.1%,毕业生就业引导率逐年上升。军工、电力电网、通信、汽车、装备制造、金融、医疗卫生、互联网等行业领域是该校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领域。

  在同济大学,2017届各学历层次毕业生共计8135人,总体就业率达99.03%,毕业生重点领域就业率达60.67%,比上届高出了近7个百分点。记者从该校就业指导中心获悉,学校通过出台“青松计划”,设立“扬帆奖”等举措,引导毕业生到“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岗位”就业,推动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同时,学校与多地政府合作,开展毕业生专项人才选调工作,为目标单位精准输送大量高学历人才。该校2017届毕业生前往基层就业人数共计1451人,其中有357人前往西部就业。

  创业人数攀高,折射大学生全新择业观

  从多所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来看,毕业后选择创业的学生不再是凤毛麟角,越来越多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正在发生变化。

  上海交大2017届毕业生中,直接创业的有26人,创立企业23家;复旦大学2017届毕业生中,直接创业的有27人,涉及信息服务、信息技术和大健康等领域;在东华大学,有48位2017届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创造200多个就业岗位。

  同济大学2017届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是目前沪上高校中最多的,总计66人,占实际就业人数的1.35%,创业企业注册资金合计达1.03亿元。从学科来看,工学背景创业的学生最多,有38人,超过同济自主创业毕业生的一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