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先抛开简单就业率,用5个坐标试读沪上高校“不完全就业地图”
薪酬高低,行业冷热,男女求职难易,毕业发展方向……每到年初,根据教育部要求,各高校相继晒出《就业质量报告》,这些珍贵的详细数据,不是一个简单就业率数字可以概括总结的。试读这份在沪高校“不完全就业地图”,或许可以从中管窥最新求职行情,不必再年年空喊“史上最难就业”。
① 就业生源,男女是否有别?
就业过程中,性别因为可能涉及男女平等机会问题,始终是个敏感话题。最新的2017报告中,男女确实“有别”。
上海交大2017年8595名毕业生的性别比例大约是“四六开”。其中,男生5305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61.72%;女生3290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8.28%。毕业生男女性别比例为1.61:1。
但有意思的是,上海交大男生的就业率略逊女生——男生就业率98.47%,女生就业率98.48%。从签约就业和升学深造的比例看,女生签约就业比例高于男生,达到60.76%;而男生国内升学和出国(境)深造的比例则高于女生。
相比之下,在理工科相对见长的华东理工大学,男生并不比女生多多少。华东理工2017届毕业生的男女总体比例为 1.37:1(2016 届为 1.36:1)。其中,越往博士读,男生越来越多,如其博士毕业生男女比例为 2.67:1,分布情况也与 2016 年相近。
上溯至笔试面试环节,同济大学硕士毕业生得到的面试和笔试机会更多,本科生、博士生依次减少。从性别来看,硕士、本科不同性别毕业生得到的机会相当。博士男生得到的笔试面试机会略多于同学历的女性毕业生。
再来看一下社会认知中,并不那么“偏科”的上海大学。数据显示,研究生男生总数略高于女生,本科生基本持平,2015-2017届男女生性别比为1.06:1、1.08:1、1.07:1,男生总数略高于女生。其中,研究生性别比较高,本科生性别比基本持平。
其实,不同性别人群在偏好和擅长领域也有所不同,这些不同结合有着不同重点专业偏向的高校,毕业生生源性别比例差异自然形成。还是以上海大学为例,2017年本科毕业生中,上海美术学院男女人数分别为86人和188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男女人数分别为218人和81人。
② 薪酬有校际差异,与学历正相关
复旦大学的就业质量报告里,专门写了一句话:毕业生中获得三份及以上录用通知的人数超过1400人,其中4.33%的毕业生获得6份以上的录用通知。这个数据令人羡慕。
校际差异、学历不同、专业情况等,都是影响毕业生就业机会和薪资的重要因素。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校际差异,并不是传统意义的“985”、“211”、“非985、211”之别。比如,作为传统意义上的非985高校,华理首月签约薪酬方面,本科生5413.53元,硕士生7411.73元,但博士生高达11125.17元。而上海电力学院作为传统意义上的非211地方高校,平均月薪也不低,其毕业生税前平均月收入为5088.97元,月薪区间主要集中在3501-5000元(44.4%),其次为5001-6005元(24.11%)。
在薪资方面,上海交大本科毕业生平均签约年薪为 12.78万元,月均万元以上;研究生平均签约年薪则为 14.60万元。本科生年薪集中于 9-11万元,最高可达 42万元。研究生年薪则集中于 10-13万元,最高可达 48万元。总体而言,薪酬与学历成正相关。
同样,在华东师大也是学历越高、薪酬越高。其2017届毕业生的实际月平均薪资,博士毕业生8819元,硕士毕业生7717元;本科(不含免费师范生)毕业生6583元,较上海市2017届本科学历毕业生的平均月薪4793元高出1790元。
同济大学2017届毕业生总体签约月均薪酬为7658.66元,签约平均月薪同样本硕博三级跳——本科毕业生签约月均薪酬为6376.26元,硕士毕业生为7987.64元,博士毕业生为9326.16元。
上海大学统计显示,在不同行业门类就业的毕业生平均签约月薪存在较大差异,签约月薪相对较高的行业包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制造业,房地产业等,房地产业薪资存在较大波动性;签约月薪相对较低的行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
上海海洋大学各学院毕业生的薪酬水平呈现出不同的差异,从各专业的薪酬水平来看,薪酬平均水平高于5000 元/月的包括生物科学(海洋生物)、海洋技术(海洋测绘)、生物技术(海洋生物制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物流工程)、金融学、物流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等11 个专业。这些,基本都是学校较为“拳头”的专业或对接的行业处于高速发展期。上海杉达学院所有专业的平均薪酬统计,护理学居第一位,达到4518元,让许多人大跌眼镜,又在意料之中。这也是同样道理。
③ 就业地:留沪仍是“重头”,但比例逐年下降
从就业地域来看,上海交大毕业生主要就业省市为上海市。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分别为 619 人、2248 人和 634 人,尤其硕士生留沪比例极高。除上海市外,上海交大毕业生就业人数较多的省市还有: 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北京市和山东省。从总体上看,上海交大毕业生更倾向于在东部地区就业,而博士生毕业生选择中西部就业的比例则高于硕士生和本科生。
上海海洋大学2017届绝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时的第一就业地选择的是上海(79.61%),其次是赴新疆(2.38%)、浙江(2.25%)、江苏(2.16%)、广东(1.56%)、安徽(1.34%)、北京(1.25%)、贵州(1.08%)、山东(1.04%)等地工作的毕业生占比较多,均超过了1.00%。
上海大学统计的三年数据中,2015 -2017 届分学历层次毕业生在各地区签约的比例存较大差异。主要以东部地区 为主,其中上海市签约就业比例占绝对优势;而博士生在东部地区签约就业的比例低于本科生 、硕士生;在中西部签约就业的比例大于本科生、硕士生。
其他沪上高校毕业生留沪也是“重头”。比如东华大学75.79%的毕业生成为上海新的建设力量。当然,毕业生除到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外,也还服务于中西部地区,其中到西部十二省市和东北三省的毕业生有149人,这一数量与全校应届博士毕业生人数相当。
此外,从高校普遍数据来看,尽管“留沪”仍是主流,但近三年的趋势分析,毕业生选择留在上海市就业的比例逐年下降,选择其他地区就业的比例逐年上升。
④ 行业分布:选学校真的等于选行业吗?
曾有人说,选未来所在的行业,就从选学校开始,其中的原因不仅包含各校相关专业品牌的影响力,还有最实际的人脉问题,一个行业“学长学姐”多了,是不是更容易进入呢?看看2017年的各校就业行业分布。
复旦毕业生,在金融、医疗、计算机\通信\电子\互联网、教育\培训\科研,以及现代专业服务业等就业的占76.38%。相较2016年,在医疗卫生、计算机\通信\电子\互联网、教育\培训\科研等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均有增长 ,且呈现更加多元化的就业方向。
从就业单位所属行业来看,上海交大包括医学院在内的毕业生,就业最多的三个行业分别为:制造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其中,博士生到卫生和社会工作就业的比例最高,硕士生到制造业就业的比例最高,本科生到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的比例最高。
上海大学2015-2017届本科与硕士毕业生签约就业的前三大行业: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但本科与硕士比例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三届博士毕业生签约就业的前三大行业:教育,制造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这足以体现毕业生签约就业的行业去向特点与学历层次存在相关性。
总体上,毕业生就业的行业流向富有学校特色。比如华东师范大学的毕业生工作的行业类别中最多的是教育(47.34%),其次是信息技术(10.66%)和金融(7.92%);就业率较高的专业有教育学、工学、文学等。又如上海海事大学专业设置也特色鲜明,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商船学院、交通运输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物流工程学院等的就业率都非常高。再如,上海海洋大学主要行业流向制造业(16.3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4.93%)。69.63%的就业学生认为,签约的岗位与专业相关。
值得注意的,还有创业人群。东华大学2017届毕业生5405人,其中全日制毕业生自主创业48人(含全日制MBA19人)。此外,在校生创业13人。尽管自主创业者占毕业生总人数比例0.89%,还不到1%,但东华学子创业企业共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200余个,以创业带动就业效果凸显。
⑤ 升学深造:主要目标为海内外名校
2017年,我国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在同济大学2017届1566名全体升学去向的毕业生中,共有1453人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录取,占升学去向毕业生总数的92.78%。2017届出境毕业生人数为1090人,出境人数最多的三个地点依次为美国、德国和英国,三者出境毕业生占总出境毕业生人数的68.62%。在选择考研和留学的毕业生中,有530人被世界排名前100的高校(参照2017 QS世界大学排名)录取,其中有75%的毕业生被世界排名前50的高校录取。
升学深造的主要目标,正是海内外名校。这在近年来沪上高校中,趋势越发明显。上海理工大学毕业生国内升学率2017年创出新高,达10.72%。其中研究生学历由于本身学历层次较高,所以国内升学率较低,每年均低于3%;本科生国内升学率总体呈上升态势,2017年较2016年提高了2.18个百分点,为14.53%。
上海交通大学 2017 年毕业生中选择国内升学的学生共有 1967 人。绝大多数留在本校升学有 1753人,比例为 89.12%。到重点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及 C9 高校)深造率,达到 95.43%。有意思的是,除本校外,录取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生人数排前三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分别是复旦大学(50 人)、北京大学(27 人)、中国科学院大学(21 人)。
对于华东师大,录取其毕业生最多的高校,除了本校,也是复旦大学。这一年度,共有53所院校、23家研究所招收华东师大毕业生,境内升学的毕业生90.41%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深造,除被本校录取外,录取华东师大毕业生人数在10人以上的有:复旦大学(73人)、上海交通大学(67人)、北京大学(20人)、南京大学(17人)、清华大学(15人)、同济大学(14人)和浙江大学(12人),均属于C9联盟高校。
复旦大学近三年来进入世界排名前50位的境外高校深造人数持续增加。2017年毕业生中有517人进入世界排名前五十的境外高校,较前一年增加一成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