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长假逛美术馆 接受艺术熏陶成申城市民过节新时尚
图说:龙美术馆 新民晚报记者 郭新洋摄
元旦小长假,精神世界接受一次艺术熏陶,已经成为不少上海人的选择。1月2日,一份来自市文广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三天的元旦小长假期间,申城美术馆共举办展览约60场,吸引约6.5万人次观展。逛美术馆已成为申城市民过节新去处。
中华艺术宫独占鳌头
元旦期间,中华艺术宫门庭若市,好不热闹,其3.2万人次的全部观展人数几乎占据全市美术馆总观展人数的一半。
96件作品,串起中国共产党96年的光辉历程。在中华艺术宫里,最受瞩目的当属《从石库门到天安门》展览。小长假期间,仅该展览就共计接待观众27800人次。开展两个月以来,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好评,观展人气始终高涨,为此主办方特意延长展期。截至昨天,展览累计观展人次突破30万。
图说:《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上海美术作品展 新民晚报记者 胡晓芒摄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上海美术作品展是具有史诗气质的大型红色主题展览,用艺术方式展现党的光辉历程,让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铭记人心,展览堪称上海美术家一次整体亮相。展览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从上海出发,带领中国航船穿过激流险滩,踏平惊涛骇浪,带领中华儿女一起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从石库门,到窑洞门,到天安门,到复兴之门,显示中华民族灿烂的前景。记者留意到,小长假期间参观这一展览的观众几乎都是自发前来的散客。不少观众感慨:国家的昌盛与人民的幸福是这样来之不易。
此外,正于刘海粟美术馆举办的跨年大展“中华创世神话———互联网艺术大展”在节日期间也吸引了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前来。这一展览将高科技与艺术相结合,让人机互动、VR、AR、3D打印、人工智能等一连串新潮的名词为展览插上创想的翅膀,也为遥远的中华创世神话找到了当下的链接点。
民营美术馆成香饽饽
除了申城几大公立美术馆已然成为申城文化地标,还有很多民营美术馆遍布于中心城区星罗棋布,它们共同丰富着人们身边美的“色阶”,也共同妆点着申城欢乐的节庆气氛。
图说:明珠美术馆 网络图
值得一提的是,新开馆的两座民营美术馆参观人次也都进入了上海元旦美术馆参观人次的前五位。
吴中路虹井路口建成了一座文化艺术综合体。12月30日,新开幕的明珠美术馆吸引了高达3709人次的参观量。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倾力打造的光的空间(Light Space)位于该综合体内,整体空间由7楼的新华书店与8楼的明珠美术馆组成,美术馆和书店通过一个独特的星空穹顶多功能活动区域连接,“艺术+阅读”开启了文化体验的新模式。新华书店在这里有了拥有了极高颜值。
去年11月开馆、位于闵行漕宝路与新镇路的宝龙美术馆元旦期间观展人数达到了2066人次。作为开馆的重头戏,上海宝龙美术馆开馆同时推出常设展览“书藏楼珍藏展”,主要收藏近现代及当代全国书画名家的存世精品,近现代及当代百余件名作,都是近年拍卖场上最具人气的封面作品,均藏于此处。
图说:宝龙美术馆 网络图
在龙美术馆西岸馆,“伦勃朗、维米尔、哈尔斯:莱顿收藏荷兰黄金时代名作展”辐射着艺术吸引力;在余德耀美术馆,艺术家阿丽莎·柯维德在亚洲的首次个展“格物致新”以“高颜值”在社交网络引发关注;在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本应谢幕的“奇迹:贝利尼家族与文艺复兴特展”应观众不灭的热情,延展至1月23日,观展“奇迹”仍在馆内上演……(新民晚报记者 厉苒苒 乐梦融)
【马上评:艺术软实力】
记得以前看外国影视剧,剧中主人公每次到了假期、新年,都会相约去艺术馆逛逛,谈谈情、看看展,感情也在这画作徜徉间得到了升华。
在国外,美术馆事业之所以蓬勃发展,一方面与城市建设的明晰目标紧密相连,另一方面呼应的是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尤其是艺术审美需求。繁荣的文化艺术不仅滋润着城市中人的生活和心灵,更成为国际大都市的一道风景。
近几年,上海将城市定位对标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城市展开调研。其中针对美术馆,两组数据对比耐人寻味:美术馆总量方面,上海相比伦敦、巴黎、东京、纽约不相上下,美术馆硬实力提升明显,具备相当的国际竞争力;不过,在美术馆的人均访问量方面,上海却与其他几个国际大都市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由此引出的思考值得关注:数量如此之多的美术馆如何从物理的存在中跳出来,与大众建立起深层的连接。而其中关键,或许就从如何提升节假日期间的观展人次开始——在节假日期间有意识地选择重量级展览,在打响美术馆招牌的同时,也能在潜移默化间培养起一批固定拥趸。而这,同样也是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文化软实力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