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普与文学”学术研讨会举行:让科普文学首先在上海正名“问世”
东方网  2018-12-28 12:11:30

  12月28日,由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上海市楼宇科技研究会共同举办的《“科普与文学”专题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

  会议由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江世亮主持。上海市楼宇科技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钱平雷作了题为《让“科普文学”先在上海正名问世》的主旨发言。

  钱平雷首先指出,谈起科普,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心目中所谓科普作品就是科技知识浅说文章的代名词。随着广大受众的文化和科学素养水平的与时俱进,读者已经不满足于那种科普说教的传播方式了。科普作家对此已经充满危机感,寻找新的作品形式,使其成为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科普作品,成了他们追求的目标。

  钱平雷谈到,以杨秉辉、陈积芳、李正兴等为代表的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主要负责人,近20多年来一直提倡科普与人文,尤其是与文学相结合的创作新路子。他们身先士卒,创作了不少以文学、美术、摄影作为载体的新颖科普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散文、小说形式的作品数量最多。其中以卞毓麟教授创作的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散文式的作品《追星——关于天文、历史、艺术与宗教的传奇》最为典型,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科普与文学相结合创作路子最为令人瞩目的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上海科普作家继续走科普与文学相结合创作的信心。以隋淑光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科普作家,也已经创作出一批新颖的科普与文学相结合的代表性作品。科普与文学相结合,成为上海科普界在中国科普界中的一个地方特色。上海的文学界也注意到这个变化,赵丽宏、叶辛等著名文学作家曾为钱平雷撰写的散文集作序,肯定了其科普与文学相结合作品的特点。市作家协会也将钱平雷等科普作家吸收为会员。由此可见,上述此类作品的文学性也开始被文学界所认可。

  近年来,中国的科幻小说在国际上连续获奖,也开始引起国内文学界的关注和兴趣。但大多数的科普作家都认为科普作品与科幻作品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两者不能混为一谈。著名科普作家王晋康先生还从数量上对科幻作品和科普作品的成分作了分析,说明两者是有区别的:科幻作品中,30%是科学,70%是文学。而科普作品中,则70%是科学,30%是文学。如果科学和文学各占50%,那就是精品了。钱钱平雷认为,我们的科普文学作品就应该是科学和文学各占50%的作品。既然科普与文学相结合的作品,它不同于科技知识浅说的作品,也不同于科幻作品,它们又具有文学作品的属性,那么,应该给它们一个学术上的术语称谓——科普文学。“科普文学”这个名词曾在1980s出现在《中国百科年鉴》上,但有专家早就指出,它不曾在我国报刊书籍上出现过,也没有人对它定义过,把它作为条目,显得比较草率。也有网络上,将它定义为科幻和其他科学文章的混合体,显然更为不妥。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对它正式命名。钱平雷试着对它的定义为:“应用文学的形式,在社会上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作品。”请与会作家们予以评议。

  随后,与会的科普作家和文学作家从自己专业的视角,对“科普文学”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议论到:上海是我国科普创作的重镇,更是我国文学创作的重镇。上海具有“海纳百川”的文化传统,中央又要求上海成为除了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外,还是创新中心、文化中心。“科普与文学”相结合作品的创作方法,不仅是上海科普界的一项创新,也应该是上海文学界的一项创新。同样,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科普文学能否首先在上海正名“问世”,那是上海的科普作家和文学作家,为促使科普文学如同军事文学、影视文学一般,作为文学的一个分支,丰富文学宝库而作出贡献的一次尝试。

编辑: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