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闵行华漕镇赵家村:有入眼的景观 更有走心的文化
解放日报  2018-12-04 09:08:49

  原标题:有入眼的景观,更有走心的文化

  前几日,接连不断的大雾天把赵家村“藏起来”了。恍惚间,一排排粉墙黛瓦的屋舍如层峦叠嶂,映入眼帘;一座一眼看不到边界的森林氧吧隐约透着神秘,这里便是赵家村。

  这个位于闵行华漕镇,又与青浦、嘉定相接的村庄,因地理位置偏僻、经济薄弱,数十年来被当地老百姓看作荒凉的“下只角”。可如今再看,赵家村里似乎变了模样,还常常人声鼎沸:有舍近求远来散步的周边村民,有特地搬回来居住的年轻人,有专程来写生、采风的艺术家,还有不少赶来参观郊游的都市人。赵家村究竟经历了什么?

  彻底改造补上生态欠账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因高速公路修建,赵家村南北13个村民小组被拦腰斩断,只留下三处高度3米左右的下穿立交桥供老百姓穿行。交通不便制约了赵家村的经济发展,到2000年前后,赵家村年均可支配收入只有不到50万元。

  2008年后,村委会积极争取的下穿立交挑高工程让大型车辆得以通行,渐渐开始吸引一批产业较低端的乡镇企业入驻。企业的到来尽管带来短期收益,到2015年,村年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1200万元,但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却让老百姓受了苦,不少年轻人纷纷搬离农村,一场彻头彻尾的改造迫在眉睫。

  2016年,华漕镇以生态环境为引领,将赵家村严家湾、北港二个村民小组作为闵行区第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进行景观提升、功能完善、民宅修复。为了腾出改造空间,短短半年时间,赵家村完成了全域90%违法点位的拆除,总计拆违面积将近20万平方米。原本村里违法搭建的民房、工厂泛滥成灾,在这一次“硬仗”中也解决掉了。更令人欣喜的是,村级可支配收入非但没有受到减量化和拆违的影响,反而因为走上一条可持续的生态发展之路,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

  后续的“美丽乡村”建设中,为了使村庄实现合理规划,华漕镇专门邀请华东设计院专业规划团队入驻,将涉及改造的村组按照田园生活的核心区域、生态的拓展区域、古典园林区域和现代农业区域几个不同的区域空间打造成田园综合体,还将农业、农村生活、农村旅游等相关的功能、业态都整合进去。原则是既要适合老百姓居住,也要适合将来的村庄发展。

  水乡元素点缀处处是景

  记者日前来到赵家村,只见经过改造的农民房数量虽不算多,严家湾、北港两个组加起来有62户,但每一户都或多或少点缀了水乡元素。其中,凡是2016年后翻建的宅基,统一设计成了二至三层的江南民居院落。粉墙黛瓦、朱红色窗格,加上赭色的高大木门、做旧的兽面门环,让人不由得期待,门里会走出一个身着旗袍、清新可人的小家碧玉。还有一部分早先建成的农民房,虽各有各的式样,但屋外的院墙和大门,也统一做了江南风格的修复和翻新。两侧花田用精心编制的竹篱笆围绕,楼与楼的间隙用木板地面和木栅栏装点成天井,家家户户的墙上挂着实木做的报箱,哪怕是马路牙子,也是用天然的石块拼砌而成。

  由专业公司规划设计的赵家村“美丽乡村”改造项目确实有明显的“设计”痕迹,尤其体现在科学而又人性化的旅游动线上。从严家湾的主路走至河边,人们可以重点欣赏特色民居建筑。穿过弯弯曲曲的小巷,一大片荷塘会闯入眼帘。沿着荷塘上行,马鞭草花海幻化成紫色的海洋,把对面北港的一长排江南民房衬得甚是好看……

  规划先行不失乡土情怀

  规划过的乡村,会不会少了些乡土情怀?记者发现,整个赵家村里,“野趣”是无处不在的。村庄内的景观雕塑,大多为栩栩如生的小猪、公鸡、牛羊;路旁点缀的绿植被打造成高低错落的花圃,乍一看还以为是生机勃勃的野花;河道旁的驳岸铺着草皮,与河面上的水生植物连成一片;就连那些常常会略显呆板的标语牌、宣传栏,也都是原木质的、田园风的设计,令人忍不住多看一眼。

  当前,上海在统筹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把规划作为“纲”,要求乡村不断提炼上海乡村文化特色的符号和元素,形成村庄规划和农房设计的管控导则,让农村有风貌有韵味,有入眼的景观,也有走心的文化。从赵家村的实践来看,这样规划先行的设计无疑是农村换新颜的探路之举。

编辑: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