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浙皖名家亮相 上海说唱联袂苏州评弹引来叫好一片
解放日报  2018-11-07 08:50:33

      原标题:上海说唱联袂苏州评弹引来叫好一片

苏浙皖名家亮相 上海说唱联袂苏州评弹引来叫好一片

  10月31日晚,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第二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江苏文化周伴随着歌剧《运之河》的唱响拉开帷幕。本届江苏文化周于10月31日至11月13日在沪举办,共向沪上观众呈现6台精彩剧目,包括歌剧《运之河》、苏剧《国鼎魂》、舞剧《记忆深处》、话剧《雨花台》、歌剧《二泉》以及话剧《复兴号》等一批兼具地方特色、历史底蕴和时代风采的作品。殷秀梅扮演萧后。本报记者蒋迪雯摄

  “公车私用理不通,奉公廉洁靠行动……”今秋中国曲艺最高奖项牡丹奖颁奖舞台上,上海滑稽演员陈靓和中国曲协副主席、苏州评弹表演艺术家盛小云共同演绎《两辆红旗车》,将上海说唱与苏州评弹跨曲种融合,引来一片叫好。节目由上海曲协与陈云纪念馆合作,根据陈云同志生平重新打磨两个多月,将原本单一的上海说唱升级,融合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融合于一体。

  无独有偶,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11月11日上演的中篇评弹《蒋月泉》,从去年评弹大家蒋月泉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之后启动创作,不断打磨,也在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推进下“阵容升级”,从原来的上海评弹团发展到以大评弹概念、大协作融合集结评弹界响当当的大腕。星光熠熠的阵容中既有盛小云、张建珍、陈琰、钱国华等苏州评弹名家,也有上海评弹团生力军秦建国、高博文、黄海华、姜啸博等,用盛小云的话说:“听说是围绕蒋月泉先生生平创作的作品,大家都积极踊跃参与。”

  上海国际艺术节走过20年,江苏、浙江、安徽等长三角名家名团竞相亮相。而今,四地艺术家面向未来,寻求进一步融合与发展。

  从小到“大”

  长三角地区自古以来是戏曲沃土,浙江是南戏发源地,百戏之祖昆曲诞生于江苏。60多年前,苏州昆剧传习所传字辈诸艺人,被邀请到华东戏曲研究院(今上海戏校)精心授艺,才有蔡正仁等“昆大班”才俊,昆曲传承的复苏也孕育出了浙昆《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传为美谈。蒋月泉青年时代在江苏、浙江演出得享大名,1951年加入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今上海评弹团)。上海越剧院中生代名角,不少是30多年前大师徐玉兰、王文娟从浙江挖来的苗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史注定当下的竞合态势。

  三年一度的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10月迎来第七届,上海评弹团携《林徽因》等四台近作参与。在苏州光裕书场和苏州昆剧院,不乏海外华侨的身影,专门为听书买了机票回苏州。在浙江绍兴举行了第四届中国越剧艺术节。上海越剧院推出大型神话越剧《追鱼》和青春版《家》。《追鱼》在传承“徐王派”经典代表作基础上,精简过场戏,武戏部分增加大量的高难度技巧。《家》由上越最年轻一代,也是上海越剧第一批本科班演员担纲。不少浙江观众已经能叫出“王婉娜”“张杨凯男”等的名字,对于他们在上越出演的剧目也能说出一二。更有戏迷守在后台门口,只为见一见这些年轻演员真容,大声跟他们说,“唱得好,演得好,继续加油!”

  《两辆红旗车》《蒋月泉》强强联手,越剧节上,多位上海越剧院演职人员也参与其他省市越剧院团多部新创剧目的创作和演出。上海越剧院院长梁弘钧也提到了“大”概念:“越剧节显现出剧种代际转换和全新风貌。我们以‘大越剧’理念与情怀来拥抱这样的契机。”

  有“出”就有“进”,长三角戏迷分布之广泛,从来不以地域为限。10月的第二届上海(浦兴)淮音艺术节在淮剧之外加入扬剧等多剧种,打造具有淮扬风韵的文化艺术品牌。早在去年,上海淮剧团依托于浦东新区社区资源,联合江苏14家国有专业淮剧、淮海戏院团,共同推出首届上海(浦兴)淮音艺术节,开幕演出放在公园,水泄不通的人流彰显上海观众对“淮音”浓厚兴趣。去年,第三届上海(浦东)沪剧节闭幕式在浦东源深体育馆举行,这是沪剧节首次进入能容纳数千人的体育馆,演出阵容和演出形式创历年之最。

  沪剧一直被称为“上海的声音”,其实在长三角地区都有爱好者。南京戏迷王子伟专程赶来参加闭幕式,从事生化制药业的他从网上得知了沪剧节消息,与南京沪剧俱乐部的九位同好一起来沪,“为了演出《金沙江畔·找水》,我们还特地学习。”闭幕式上,来自苏州、无锡、常州、南京等地的沪剧院团和沪剧沙龙的代表兴高采烈加入近五千人的演出团队。老演员沈惠中1959年进入上海沪剧院前身上海人民沪剧团工作,她回忆,当年沪剧院老院长丁是娥一直希望可以联合长三角沪剧界组织大型活动,“沪剧节完成先辈没有完成的历史任务,我从心底里高兴,沪剧在长三角树立品牌、扩大影响。”

  从传承到创新

  “上海有最挑剔也是最识货的观众”,每个来演出的名角都这么说。1998年,越剧《孔乙己》在美琪大戏院上演,主演茅威涛出门被戏迷“抓住”了,“怎么把尹派唱成这样?”“有位老观众不喜欢《孔乙己》,看完不舒服,堵住你就批评。不舒服归不舒服,我们演了三场,他看了三场,因为有爱你的心才来。”18年后还是在美琪大戏院,茅威涛领衔主演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寇流兰与杜丽娘》亮相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这是一出融合莎士比亚名著和中国戏曲经典的新编戏。导演郭小男说,“越剧起源于嵊州,在大上海发展,观众向前了,我们没有理由不跟上。”

  今年吴凤花在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完《王阳明》,范瑞娟先生的两个儿子专程来到美琪大戏院,向绍兴小百花团队捐献了一笔资金,“告慰母亲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母亲的艺术传承发展下去。”吴凤花每次来上海演出,听说范瑞娟来看戏,“总是很紧张”。范瑞娟看戏带着笔和纸,看到优点、缺点随时记录,演完了去后台给学生讲。一次演出,吴凤花偷懒没有剪指甲,还涂了指甲油,没想到范瑞娟一到后台就批评,“小生演员怎么留着长指甲。”吴凤花凭借《陆文龙》摘得梅花奖,且在上海共舞台连演18场,“一开始观众有争议,觉得我不像范派了,还找到我们团领导投诉。范老师站出来,‘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继承更要有发展’。”

  上海被认为是越剧发祥地之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十几个越剧团在上海同时演出,催生众多流派与艺术大家。因为有挑剔的观众,戏码头地位经年不衰。戏曲院团在上海打响名头,商演报价能提高两成。绍兴小百花越剧团成立之初,明确要在上海市场站稳脚跟,一开始困难重重,还是坚持每年来沪演出,三位台柱演员吴凤花、吴素英、陈飞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粉丝。杭州越剧院初来沪,票房收入赶不上场租,杭越没有气馁,连续4年集全团之力来上海,连推16台大戏且票房盈余。

  票房就在那里,有时欠缺的不过是一根行之有效的市场杠杆。在上海,名家不缺粉丝,而且能代际传承。2004年,盛小云凭借在天蟾书会举办“东方戏剧之星”专场,一鸣惊人。十多年后,她带领苏州评弹团青年演员们再度来到天蟾书会,开启“姑苏韵”系列演出。推荐赏析会上,盛小云一句“我想死你们了”,勾起老观众无限回忆。全团31位中青年演员轮番出场,搭配不同剧目。每场分发《观众意见调查表》,通过观众人气排行和专家评议在苏州评弹团内形成“评弹金榜”。

  今年十一黄金周,沪苏浙皖四地17家院团13个剧种的37位选手齐聚上海大世界,参与东方之韵·梨园武荟——长三角地区中青年戏曲演员武艺汇演。京剧、昆剧、沪剧、越剧、淮剧、评弹、绍剧、扬剧、平调、瓯剧、乱弹、梆子戏、黄梅戏,帽翅功、台步功、翎子功、把子功、踢靴功……直让人眼花缭乱。《见判》展现宁海平调独门绝活“耍牙”,需要演员口中含八至十颗野猪獠牙,快速弹吐,左右歙动同时还能兼顾唱念做打。黄梅戏《活捉》一折,是以腰、腿、褶子功见长的做功戏,演员使用点蜡烛、踢假腿、提耙人等多种表演特技。台上红灯高照,台下掌声如雷。“不负好时代。”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谷好好表示,“未来会有更多四地合作,加快长三角地区戏曲人才联动,增强演员使命意识和机遇意识。”

  从个体到群体

  七幕庐剧《红颜》原计划作为今年艺术节合肥分会场开幕演出,为了精益求精,推迟到12月。编剧喻荣军说,“想做得更从容、更完美一些。”江苏文化周话剧《雨花台》、苏剧《苏鼎魂》等多部作品出自上海创作人之手。四地合作早成燎原之势,并从个体参与,变成组织联盟。上海昆剧团联合浙江昆剧团8月在长春国际会议中心成功演出“两地联动明星版”《牡丹亭》《白蛇传》,第一次将完整大戏带入东北地区。上海大剧院酝酿与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合作新编昆剧《浮生六记》。

  “安徽省是民营院团大省,全省领取《营业性演出许可证》的民营院团有2860余家,不少院团每年能演出几百场。为了适应演出需要,买了大型舞台车、也买了小型舞台车,道路宽敞的地方用大车,乡村小路用小车,灯光、音响、视频等设备一应俱全。”面对长三角市场,四地数量众多的民营院团跃跃欲试。“2018上海民营院团获奖剧目赴长三角苏浙皖城市展演”开幕式上,安徽文化厅艺术处副调研员雷修佛以一连串数字力证安徽实力,期待以展演为契机,未来有更多安徽民营剧团出现在江苏、浙江、上海舞台,“比如马鞍山四季戏曲剧院黄梅戏《太白醉》,成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首开安徽民营院团先河。”

  “看《遥遥娘家路》,请大家带好餐巾纸,以防哭得稀里哗啦。”上海勤苑沪剧团团长王勤现场不遗余力为戏“打广告”。11月上旬,2018上海市优秀民营院团展演5部获奖剧目陆续亮相浙江杭州、嘉兴,江苏南京,安徽合肥。上海演出行业协会会长韦芝表示,“长三角地区在全国演出市场一直起着风向标作用,每年上海民营院团都会出现在苏浙皖各地剧场,不过组团出击,以剧目展演形式集体亮相还是第一次。”

  5部参演剧目全部为原创新编大戏。上海文慧沪剧团《四月歌声》反映上海地下党为解放上海而英勇牺牲的故事。上海现代人剧社话剧《汇贤坊》通过动迁反映上海新面貌。徐俊戏剧艺术中心音乐剧《白蛇惊变》和上海勤苑沪剧团《遥遥娘家路》、安可艺术团都市音乐剧《我在你的未来》都经受了市场考验。导演徐俊自言与浙江渊源深厚,从演员转型为导演,他执导的第一部戏、越剧《第一次亲密接触》就在杭州,先后获浙江省艺术节导演特别奖、最佳新剧目创作奖等11项大奖,至今保持着中央戏曲频道戏曲现代戏点播率最高剧目记录。

  “戏的品位高,老少咸宜,性价比高。”江苏太仓大剧院总经理马敏辉表示,上海民营剧团每年在太仓演出近20场,“演员团队精简,道具、布景等却一样都不少,完全不会偷工减料。”他呼吁,长三角中小型剧场联手打造巡演舞台,给民营剧团多一些鼓励。

  无锡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袁飞直言,几年前谈“区域文化共通共融”显得突兀,放在今天却非常合适,“变化原因是我们对文化的理解认识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从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文化强国,到十九大提出加强文化自信。判断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人们已经不再单纯看发展速度和国民生产总值,还要看城市文化软实力、城市综合实力,能否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上海国际艺术节在无锡开设分会场已有六年,无锡“激情周末”与上海市民文化节等群文活动品牌合作默契。袁飞展望未来长三角合作,“文化具有强渗透效应,与科技、金融、旅游、创意等要素非常容易结合,成为新业态。跨要素、跨平台、跨行业融合,已经成为文化产业迈向融合发展新阶段的重要表现。”中国文联副主席许江则呼吁,长三角打造人工智能时代文化创新高地,“9月上海召开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10月杭州提出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上海张江和杭州之江都在建设国家级实验室。在这个大背景下,上海如何构建新技术文化生产的高质量孵化平台,打造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国际级交流中心和平台,正在成为一种使命性的挑战。吸纳长三角和全国青年创新力量,铸炼这样一个平台,应当是长三角文化合作的新使命。”

编辑: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