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进博会前夕外滩大变样 上海美出新高度——是这个复旦团队的努力
新民晚报  2018-11-07 08:49:01

进博会前夕外滩大变样 上海美出新高度——是这个复旦团队的努力

图说:外滩灯光照片 采访对象供图(下同)

  黄浦区老外滩保留老建筑的特性;浦东新区的陆家嘴展现现代感的魅力;虹口区的45公里滨江岸线重点打造绿化照明,悠闲而安逸;杨浦区利用灯光凸显后工业在新百年的蓬勃生机……

(手机模式下请横屏浏览)

进博会前夕外滩大变样 上海美出新高度——是这个复旦团队的努力

  今年2月,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袁樵主持、向全球征集设计方案的《黄浦江两岸景观照明总体方案》获批通过,从徐浦大桥至吴淞口约40多公里岸线的相关工程将力争在2020年基本完成。进博会前夕外滩大变样,上海美出新高度,背后是这个复旦团队的努力。

  晚上十点,“不夜城”渐渐睡去,灯光调试却如火如荼;凌晨一点,调试基本完成,回所里和团队一起赶制修改方案和动态效果图;上午九点,跟负责领导汇报,与相关负责人协商;下午三点,收到各区反馈,进一步细化修改方案;夜幕降临,再去现场调试灯光……二十四小时“连轴转”是袁樵和他的团队整个十月份的日常。其实,自袁樵担上了黄浦江两岸景观照明提升总体方案总设计师的担子后,便再难得有空闲了。

  如今,赶上了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赶上了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杨浦大桥至南浦大桥近20公里的岸线景观照明新建、改建和黄浦江两岸景观照明集中控制系统建设工程已进入尾声,4座跨江大桥、杨浦大桥至南浦大桥之间的340多栋建筑、16座码头基本完成提前提升改造并正常亮灯,目前正在不断调试和完善。

进博会前夕外滩大变样 上海美出新高度——是这个复旦团队的努力

  博采众长,给浦江两岸披上华彩“外衣”

  作为全球最早开始规模化发展景观照明的城市之一,上海早在19世纪80年代末就对南京路商业街进行了霓虹灯店招的改造,并在外滩万国建筑群首次引进了大功率气体放电灯进行泛光照明,取代较为呆板的白炽灯打轮廓,从此一举成名,蜚声海内外。

  但与赞美相伴的,也有质疑:景观灯光是不是太浪费电了?是不是“形象工程”,太要“面子”?五年前,袁樵配合环境系黄文芳老师团队特意做了一个课题,对上海市的景观灯光进行绩效评估,结果证明,景观灯光点亮了“流光溢彩”的“夜上海”,同时也带动了旅游业、乃至整体经济的发展。从城市管理的角度,景观灯光至少是 “准公共产品”。

  “我们系一直和主管部门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有着专业领域很好的沟通,也恰逢《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出台,大方向定了,我们便协助去做具体落实的工作。”几十年的经验告诉袁樵,景观照明不止把“灯光”做好那么简单,还关乎建筑、植物、人类活动等,不能闭门造车,得有大视野。

  2016年年底,上海正式启动黄浦江两岸景观照明提升国际方案征集,国内外50多家设计单位报名参赛,最终选中六家。获得第三名的是一家日本企业,最擅长景观绿化,讲究照明与原生植物的配合;第二名归属一家德国的设计公司,他们拿出了一个充满欢迎气氛的方案,很适合入海口处的照明设计,让溯流而上的游客在入口便感受到上海的热情;第一名的设计获得了专家评审的一致认可,“点灯仪式”被认为是所有创意中独一无二的、最好的一个。袁樵及其团队博采众长,经过再整合,再提升,再创新,最终形成了有上海特色的总体方案。

  什么是上海特色?袁樵觉得,是这座城市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所沉淀下来的气质。“首先,我们还是坚持传统。”过去许多年,很多人想让外滩动起来、炫起来,这从技术角度来说不难实现,但袁樵还是“克制住了”。“过去30年形成的东西大家都接受,其实很不容易,应该珍惜,也应该守住。”同时,“时代感”也没被袁樵忽视。幸好,黄浦江天然的大转弯和合适的宽度给予了他方便。“如果关注点只放在外滩,外滩需要承担的功能就太多了,又要传承,又要创新,现在有两岸的配合,我们可以把现代的动感的效果放在北外滩,放在陆家嘴。” 袁樵说。

  横跨江面,两岸联动,分则个性鲜明,合则和谐统一。外滩的照明设计讲究细腻,LED装置隐藏于建筑楼宇间,不再“过度曝光”,大气而温柔;北外滩和陆家嘴的照明设计讲究配合,高楼大厦间一改“争奇斗艳”、互抢风头的架势,以东方明珠和上海中心为核心,相互辉映,彼此成就。整体的和谐统一就是袁樵担任总设计师以来一以贯之的设计理念。

  反复调试,用“仪式感”让城市关怀升温

  虽说总体方案设计时打破了行政分区的限制,但具体工程方案的落实还得靠各个区独立完成。如何保证最终呈现效果能满足总体方案的预期?一开始,袁樵也犯了难。

  “市里面要求我们做总控,那么就是裁判员,你不能又做裁判员又做运动员,所以我们没办法去做每个区的深化设计。”袁樵和团队一起制定了详细的技术标准、亮度测量及调整的指标编制,挨个到每个区和相关负责人接洽,讲清楚要求,同时配合专家委员会的工作,在施工过程中持续测试,及时把控,保证照明的明暗、颜色等效果达到要求。

  陆家嘴企业林立,施工得跟各家单位、各大公司做好沟通;江两岸小区不少,居民也多,晚上装灯可能会造成光污染;有的灯“年事已高”,十几年前的技术已经过时了,现在怎么调控这些“老古董”也是件难事……袁樵笑称,设计团队和各区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有时候是“政府代言人”,和业主解释景观照明提升的意义;有时候是“居委会大妈”,安抚被打扰的居民的情绪;有时候是“技术救火员”,帮助解决技术上的难题。

  照明装置安装到位了,江两岸的灯光布置也差不多就绪,看起来快大功告成的时候,袁樵反而更忙了,忙着一一调试那些“不守规矩”的灯光。“比如陆家嘴和北外滩的那几个楼,我们想让所有灯在同一秒全部点亮,但有的楼上灯还是老式的,开起来就得很久,所以现在有时候还是有那么几秒的差。”

  另外,陆家嘴有的办公楼里深夜也有员工上班,结合建筑的内透性,袁樵带领团队在设计上也进行了新的尝试,运用智能化的改造把建筑内部灯光利用起来,形成由内而外的变化。时间、明暗、光色、不同灯光之间动态效果的配合,都得在袁樵的手下经过精益求精的调整和磨合。

  黄浦区的老外滩保留了老建筑的特性;浦东新区的陆家嘴展现了现代感的魅力;虹口区在去年贯通的45公里滨江岸线重点打造了绿化照明,悠闲而安逸;杨浦区利用“中国最早的水厂”、“中国最早的电厂”等历史标签,用灯光凸显后工业在新百年的蓬勃生机……袁樵和团队手上端着“调色盘”,把个性鲜明、异彩纷呈的各区景观彼此调和,共同谱绘一幅精彩画卷。

  “对设计的人来说,总归是不够完美的。”虽然现在的灯光效果已大体达到了方案的设计要求,袁樵表示,景观照明的提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钢筋水泥搭建的建筑静态而冰冷,但灯光可以给它们活力和温度。“我们讲‘建筑可阅读’,通过灯光的设计真的可以实现这一点。”袁樵设想,可以通过灯光的变化来完成“讲述”。比如,外滩万国建筑群中不少楼宇是来自匈牙利的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到了他的纪念日,所有由他设计的楼可以同时亮起来。再如,到了每栋楼的落成之日,也可以亮灯以庆祝它的“生日”。“景观灯时不时发生的一些小改变,就能成为大家平常生活中的一点调剂,这是城市的关怀,很有意义。”

  面向世界,打造上海的璀璨“项链”

  10月24日晚,市委书记李强、市长应勇登船沿江检查黄浦江两岸景观灯光提升改造工程和“黄浦江游览”世界级旅游精品建设工作,袁樵在侧,全程陪同讲解。

  袁樵记得,李书记主动问他,是不是临时增加了一些灯光表演,还说市民和游客到江边来大多是以放松、休闲为主,灯光还是要配合这个气氛。而让袁樵印象深刻的是,李书记说黄浦的灯光是做给浦东看的,浦东的灯光是做给黄浦看的,大家要多为对岸考虑。这种换位思想启发了袁樵如何在未来更好地提升和改善整个设计。

  袁樵说,参与这个项目的人都有很强的使命感,上海要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担当中国对外的窗口,照明景观是城市的“名片”,“目前还不能说已经完美,要把这个项目真正做好,任重而道远。”

编辑: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