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人的衣食住行变迁 流淌在老影像中
解放网  2018-10-18 08:59:36

上海人的衣食住行变迁 流淌在老影像中

图片说明:1989年乘公交车的情景

上海人的衣食住行变迁 流淌在老影像中

图片说明:改革开放之初,上海人在商店里买衣服。

上海人的衣食住行变迁 流淌在老影像中

图片说明:1978年,市民钟大妈早起去菜场买菜。

上海人的衣食住行变迁 流淌在老影像中

图片说明:1978年,拥挤的上海人家。制图/潘文健

  凭票买布料、早起上菜场、每天挤公交、拆迁分新房……这些上海市民熟悉的生活画面,都将以影像资料的方式,出现在10月19日开幕的“生逢其时·美好生活”庆祝上海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型生活秀上。

  本次展览由新闻晨报·周到主办,汇集了包括音像资料、历史照片、珍藏老物件等方面的展品。而在豫园华宝楼的展览入口处,一块大屏幕将以循环播放视频短片的形式,展示上海人在1978年至2018年间的生活变化,让观众直观感受时代的进步。

  久违画面勾起集体回忆

  记者了解到,本次展览即将呈现的音像资料内容,包括上海市民的“衣食住行”等多个方面。上海音像资料馆是本次展览的协办方之一,许多珍贵的、久违的历史画面来自他们提供的影像资料。“别挤啦!别挤啦!”在展览上,你很有可能听到这首诞生于1989年的歌曲《别挤啦》的歌曲。它反映的是上海市民早晚高峰的乘车难题,当年在电视上播放后,被人们传唱一时。上世纪八十年代,公交车是市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这首歌也因此成了人们的共同回忆。“50后”市民何立群说:“当时的老百姓和现在的年轻人不一样,没人舍得打车上班,当年街上也没有那么多出租车,一般老百姓也开销不起。”

  何立群当年在徐汇区肇嘉浜路附近工作,家在普陀区,上班先乘44路到徐家汇附近,再换43路。“人再多也得上去,不然上班迟到要扣工资的。”1993年,上海第一条地铁线路开通,后来轨道交通越来越密集,住在地铁沿线的同事沾上了光,“现在他们乘7号线、9号线到肇嘉浜路上班就行了”。老何的同事周新英家在浦东,以前来浦西上班要挤渡轮过江。随着南浦大桥、杨浦大桥的相继建成,周新英乘公交穿过隧道,就轻松过江了。

  纪录片、新闻画面真实可信

  “用音像资料展现老上海生活的好处,是比一般的文字描述更直观,更有冲击力。熟悉的画面出来了,老百姓的旧日记忆回来了,当年原汁原味的情景让他们感同身受。”上海音像资料馆馆长乐建强告诉记者,和各种展览中用模仿方式制作的“情景再现”不同,该馆为展览提供的影像片段主要来自于当年拍摄的纪录片,或者新闻报道里的镜头,真实可信。

  1980年,上海服装公司时装表演队从下属工厂招募年轻女工,组建新中国第一批模特表演队。这是一件曾经轰动全上海的往事,你将有机会在展览上看到其影像资料。据“60后”市民舒女士的回忆,当时即便在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人们的衣着颜色也以灰黑蓝白为主,男女服装区别不大,看起来单调沉闷。时装表演队的出现,带动着时装款式走向丰富。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的衣着颜色早已五彩缤纷。舒女士退休后参加了社区里的时装表演队,穿起了年轻时没机会接触的旗袍洋装“过把瘾”。“我们年轻时,买布料做衣服还要凭票,就连买菜也是凭票的。现在的年轻人真幸福,什么新衣服、网红食品买不到啊!”舒女士笑着说。

  用老影像串起流动的时光

  视频里,连续播放的画面像一根线,串起了流动的时光,也用不经意间的画面撩动人们对生活细节的回忆。乐建强说:“音像资料馆自1984年成立以来,一直从事对音像资料的收集、研究、保护工作。一听说新闻晨报·周到要办这次展览,我们就表示了支持。我们很乐意把库存影像找出来,在这次展览中播出,让人们直观感受生活的变化。”

  记者注意到,该馆为展览提供的一段视频资料,专讲上海人的住房问题。其中部分片段将在展览上播放。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上海先是在棚户区密集的市区建起了工人新村,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又陆续出现了商品房小区。“长宁区的老居民告诉我,看到以前住过的天山新村影像中,还有自己熟悉的牛奶店,现在想起来,连店里卖的牛奶味道都记得清清楚楚。”影像中出现的黄浦区西凌新村,则是“80后”市民施先生儿时的家。它也是在拆除西凌家宅棚户区的基础上建起来的。2000年后,施先生举家搬到了莲花路上的商品房小区,宽敞的复式住宅引得住在两室一厅的老邻居十分羡慕。“现在不稀奇了,很多人都住上别墅了,上海人的住房条件正在变得越来越好。”施先生说。

编辑: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