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体制先河 上海曾利用外资32亿美元推进城市建设
东方网  2018-10-18 09:00:04

  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自上世纪80年代起,开政府投融资体制先河,启动“九四专项”,成立蕴含改革创新基因的久事公司,首创性地利用外资解决上海建设发展瓶颈难题,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投融资途径。

开体制先河 上海曾利用外资32亿美元推进城市建设

图片说明:建造中的南浦大桥。

开体制先河 上海曾利用外资32亿美元推进城市建设

图片说明:建成后的南浦大桥。

  “想政府所想,做政府所做”

  20世纪80年代,曾经是中国工业基地的上海,发展面临困局,历史欠帐积累的矛盾异常突出,环境污染严重、城市老化、居民住房困难、工业设备陈旧、产品结构不合理。

  原上海久事公司董事长张桂娟回忆说,“八十年代的上海真的不像现在,困难的不得了。工业基地很落后,城市很多地方都是破旧的房子,浦东茫茫一片都是荒地。”

  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工业设备改造,必须要有大量资金投入,但由于当时上海市本级财政收入有限,国内银行流动性十分紧张,资金的缺乏严重阻碍了上海城市发展。

  张桂娟介绍,“国内哪里都没钱啊,最后只能靠政策,开始考虑借外资。”1986年8月,为振兴上海经济,巩固和发展上海在亚太地区的地位和作用,国务院以国函第94号文批准上海采取自借自还的方式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方案。

  该方案因此被称为“九四专项”,久事公司的名称因此由94谐音而来。上海也从此走出了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第一步,开始了“用下代人的钱”谋求发展的进程。“久事的定位就是想政府所想,做政府所做。”张桂娟表示。

开体制先河 上海曾利用外资32亿美元推进城市建设

图片说明:华亭宾馆。

  靠石破天惊之举,探索资金平衡

  久事公司成立后,根据上海市委、市政府要求,先后安排、审核、投资、管理308个“九四专项”项目。

  具体项目有三类:筹措14亿美元,投资建设南浦大桥、地铁一号线、虹桥机场候机楼改造等五大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可谓当年上海市的“头号工程”,这些项目直到今天都在发挥着巨大的社会效益。

  筹措13亿美元投资了268个工业技改项目,其中较为重要的项目包括华虹NEC电子、电真空公司、飞利浦半导体公司等,对当时上海的工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开体制先河 上海曾利用外资32亿美元推进城市建设

图片说明:新锦江大酒店。

  筹措5亿美元投资了35个三产及旅游项目,主要包括:华亭宾馆、虹桥宾馆、建国宾馆、新锦江大酒店等,改变了上海的旅游住宿环境,提升了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

  “那时候出名的只有国际饭店,没有其他宾馆的。1993年在上海举行东亚运动会,很多国外运动员都是住到南京、苏州、无锡再过来上海。自打投资以后,一批旅游宾馆起来了。”

  另外,久事公司在管理“九四专项”的过程中,多措并举,充分发挥了主动创新和运作的能力,为专项资金的整体平衡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尝试。

  例如,上海在借用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贷款建设南浦大桥时,进行了大胆尝试,有限期地转让了市政设施部分经营权,等到资金面相对宽裕后,再把经营权重新买回来,这在当时无疑是石破天惊之举。

  

开体制先河 上海曾利用外资32亿美元推进城市建设

图片说明:地铁1号线1993年5月28日,地铁1号线南段(锦江乐园—徐家汇)建成通车试运行。

  “九四专项”成上海巨大发展转折点

  成功的经营,使久事有了大张旗鼓融资的底气。“到今天,久事公司总资产规模已达4600亿元,负债率是39%。而刚起步那会,我们是0资产,负债率100%。”张桂娟强调说。

  回顾上海的发展历史,“九四专项”是上海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一个转折点。“九四专项”顺应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势,为优化上海市政建设、重塑上海经济地位奠定了政策基础,也为上海市改革投资体制、创新投融资模式提供了契机。

开体制先河 上海曾利用外资32亿美元推进城市建设

图片说明:虹桥机场改建。

  当年正是由于敢为人先,率先扩大利用外资,才有效地改善了上海的投资环境,优化了产业和产品结构,提高了出口创汇能力。通过改革政府投资体制,建立投融资公司负债机制,探索出了一条城市建设行之有效的投融资途径,从而为上海城市“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找到了解决资金短缺的钥匙。

编辑: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