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东部地区高校今秋起实施“慕课西行计划”,华理携手喀大首次试点共修精品课程 沪喀同上一堂课 智力援疆一线牵
华东理工大学精品课程《无机化学》授课现场。 (资料)
“华理的同学们,他讲得对不对?”“对!”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徐志珍通过黑板上方直播屏,请喀什大学一位自告奋勇的男生答题,解释什么是“混合气体的分压”,授课现场的华理学生对这位男生的解答纷纷认同,喀大选课学生也从当地教室传来阵阵掌声。10月8日9时55分,在华东理工奉贤校区A教306室,120名2018级学生济济一堂,修读上海市精品课程《无机化学》;而祖国最西边的高校——喀什大学,也有200名大一新生同步听讲,还能实时举手发言。沪上精品课程实现了西部共享。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启动的“慕课西行计划”,北京、青岛、上海等东部高校从今秋学期开始“免费促共享”,华理与喀大开始首次试点——师生结对同上一堂课,互动直播万里一线牵。
两地画面清晰可按需切换
直播课仅是“老师在屏幕里讲,学生在屏幕外看”吗?这门共享精品课并非“一对多”的主播模式,其背后的技术支撑是沪喀两地的沉浸式远程直播互动教室。前方三块大屏,后方两块屏幕,多机位、配导播……教师身影由跟踪摄像机自动捕捉,两地画面清晰并可随时按需切换——原则上,每个人都可在某一屏幕上看见任何一人。
从板书到PPT,从方程变形到解题过程,徐志珍和两校学生的语音都是全场采集,她手中 “电子教棒”的绿色落点也可以跨屏投射。而在课堂之外,他们并不是看过直播就算上完课,预习、复习等功课都得做。“书后第六题请看一看,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徐志珍提示学生,下次课要把难题“拎出来”再讲讲,“第二节讲‘液体与溶液’,本周要结束《化学基础知识》这一章……”她表示,课余将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通过开发配套的线上课程、开展习题课、微信群答疑等,确保这种线上线下跨校混合式教学的质量。
为了真正实现 “两个学校开一门课”的融合,徐志珍和喀大环化学院老师丁晓丽从暑假起就开始协同作战,统一教材和课件。由于西部边陲与东部沿海的气候不一样,不仅新生报到时间相差半月左右,两地还存在大约两个小时的时差,于是,华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喀大技术部门和东西部高校共享联盟“智慧树”平台三方联合试点,对标课表、对表时间、对接技术,将一学期的 《无机化学》课程安排完善,如规定每趟第一课的时间从10时左右开讲,时长1.5小时。
喀什大学副校长罗浩波表示,同步课堂开启了上海智力援疆的新途径。除了沪喀两校,喀什大学生地学院和中国海洋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和西藏大学文学院等也将开展同步课程试点。“心系一带一路,传递智慧福音;满蓄家国情怀,服务国家战略。”
兼顾沪喀学子个性施教
在第一节“气体”课上,徐志珍循循善诱,从波义耳、孟—吕萨克、阿伏加德罗三大定律,演绎出气体状态方程“pV=nRT”。她特别交代,“这个方程各个变量的单位必须是国际标准单位。”比如,压强(p)单位不是多少毫米汞柱大气压,而是“帕斯卡”;体积(V)单位不是多少升,而是“立方米”;温度(T)单位不是多少摄氏度,而是“开尔文”……她接着问,“1个帕斯卡大不大,你们有概念吗?”两边教室里都有学生回答:“不大,不大。”“对,1个大气压相当于1万多帕,所以我们常用千帕、兆帕来换算。”
教学重在个性施教。由于专任师资匮乏,喀大部分专业基础课程面临开课困难,华理拿出了自己的强势专业,特意安排化学学院名师担纲课程负责人。据了解,徐志珍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华理 “工科化学系列课程创新教育教师团队”的一员,她日常讲授的无机化学课程不仅座无虚席,还常常需要加座。
尽管开课多年早已对教案如数家珍,但徐志珍为了上好东西部同步课程,每两个课时都至少要多花一天备课。课程运行阶段,华理教学团队负责课程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喀什教学团队负责考察喀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并及时反馈,以便快速调整。“我们当然会碰到一些困难,但办法总比问题多……”徐志珍说,两校新生也可以在线上线下结对子,互帮互学互进。
“只要认真听,就能跟得上。”谢姆西努尔·吐尔孙说,刚来喀大就能和这么厉害的大学师生一起上课,吐尔孙感觉自己完全沉浸在知识海洋里。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社会发展组组长傅建勤表示,“华理化学学科是 ‘双一流’建设学科,以品牌课程柔性帮扶喀大,体现了上海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援疆共享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