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申城中小学新学期推广“食育”课程 改变“舌尖上的未来”
解放日报  2018-09-26 10:47:08

       原标题:申城中小学新学期推广“食育”课程培养良好习惯,改变“舌尖上的未来”45分钟午餐时间,也是一堂育人课

       一篇题为《和日本小孩吃饭,才知道什么是输在起跑线上》的文章日前刷屏朋友圈。日本小学生吃饭时良好的礼节习惯和饭后处理垃圾的专业程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日本是全世界最早推广“食育”的国家,2005年就颁布了《食育基本法》,把“食育”置于与智育、德育和体育同样重要的地位,在中小学普及推广。

  如今,上海也在探索午餐里的“教育元素”,食育课程创新教育悄然出现在校园里——从9月1日起,“食育”在全市中小学校广泛开展。45分钟的午餐时间,也是一堂育人课。

  同伴互助,争取都成“小光盘”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食育的基础。11时45分,天山路第一小学下课;11时50分,营养午餐送进三(1)班教室。每一天的午餐,都很有“仪式感”:孩子们洗完手,把自带的毛巾垫铺在课桌上,勺子、筷子、汤碗摆放整齐,做好餐前准备。孩子们还打破了原来的入座方式,两个孩子面对面围坐,结对进食。班主任孙老师介绍,采取这样的方式,是因为低年级有不少孩子挑食。两两结对,可以让孩子们互相鼓励,争取都成“小光盘”,爱惜粮食,长好身体。

  学校还提供AB两种餐食,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而如果遇到餐食类型没有选择余地时,孩子们就要想办法去和同伴调整。校长吕华琼说,如何来分配,各个班级的情况各有不同。食育不仅是一种饮食健康教育,更是一种素养教育。

  在高境一中,有学生自主管理部,对学生就餐实行同伴式管理,即每层学生食堂安排3名学生干部来管理秩序,杜绝浪费现象。同时引导学生开展同桌分餐活动,即同一个餐桌上的学生,食量小的可将食物调配给确有需要的同学。

  垃圾分类的第二课堂

  不少校长越来越认同“食育”的功能:生活本身是一个很好的课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与其说教,不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

  在日本的午餐食育课堂上,从自带环保餐具、种菜、打饭、用餐,到餐后的口腔清洁、纸盒回收、卫生打扫,孩子们都全程参与,餐后垃圾分类之精细,尤其令人惊叹。如何给垃圾分类,也是上海中小学生的一堂“必修课”,很多学校把这堂课放在午餐的45分钟之内。在绿苑小学,食育课堂以环保收尾——学生们依次将空餐盘放入教室前部的整理箱。擦完嘴的餐巾纸,学生们会走到教室最后排扔进垃圾桶。宝山区长江路小学午餐时进行环保教育,要求学生无论在家、在学校还是在外,都要做到吃完后将包装袋等放进指定分类垃圾桶中。环保理念就这样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心灵。近期,教育部体卫艺科司司长王登峰在考察上海市学校食育工作时表示,在“食育”过程中,学校要在“食之礼”和“食之学”上加上环保理念,特别是垃圾分类整理理念,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并带动家庭。

  食育课堂也在餐桌之外

  上海平和教育发展集团的成员校,都有这样一项别出心裁的食育课程:一块属于孩子们的小田地,这里的花花草草都由学生自己种植。通过种植和学习,学生们了解中医关于食物热性、寒性的界定,以及有关食物来源的历史故事,也研究土壤、空气、大自然各种因素对于食物成长的影响。此外,还能切身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内涵。

  穿上工作服、戴上防尘帽,杨浦区建设小学每天当值的值日生在午餐时负责为同学们打饭。学生家长汪女士说,为了竞争上岗,她的女儿已在家里练习帮父母摆放碗筷、盛汤,模拟得有模有样。在班主任施老师看来,用餐礼仪对学生生活习惯和为人品性的培养也有积极意义。在梅陇中心小学,学校开发了《营养午餐探究》的“和静怡真”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学习,引导学生开展午餐探究,在营养午餐中做到“光盘”。

  在家长圈,学生午餐一直以来众口难调。给现在的孩子讲“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枯燥生硬的方式往往令人难以接受。生动有趣的“食育课程”,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会、感悟,培养良好习惯。专家指出,学校的一日生活中,处处是教育,处处都可以成为课堂。

编辑: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