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到联合国实习难不难 申城学子到世界舞台展现青年风貌
新民晚报  2018-09-20 08:46:10

       随着国家对高校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工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越来越多的中国学子有机会进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大舞台上一展身手,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展现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

  复旦大学:多方面构建人才培养推送体系

  复旦大学高度重视全球治理人才培养工作,积极落实有关工作要求。自相关工作开展以来,该校跳出传统化、碎片化的培养模式,从高位着手谋划,从创新培养、加强合作、强化指导等多方面构建全球治理人才培养推送体系。

  复旦大学遵循全球治理人才培养的规律性,按照构建“课程培养-实习实践-求职任职”的全链条培养体系建设思路,开设“国际发展方向”国际公务员人才培养学程,面向全校不同专业学生,旨在培养具有国际、多学科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借上海论坛和教育部全国巡讲契机,复旦大学举办多层次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论坛和学生活动。与来自联合国总部、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6个国际组织开展双边会谈,已初步与联合国总部新闻司、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等机构达成实习生合作意向。

  学校还开展暑期国际组织实地走访联系。结合相关院系的学科建设和学科资源。今年暑期,由校领导带队,学生工作、就业和外事等部门与相关院系专业教师组成代表团,分两路赴欧洲和亚太地区,走访了近10个国际组织和学术机构,拓展实习合作项目,建立双边交流对话机制。

  杨雨清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研究生。2018年2月,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驻华代表处“南南合作组”实习。通过复旦提供的资源与帮助,学校、学院浓厚的氛围提供的助力以及导师的鼓励,杨雨清在结束海外交流学习之后就开始申请联合国项目的实习。杨雨清坚信,一些国际性问题必须由各国的专业化人才通过国际组织的平台来协商解决,国际治理的舞台也需要更多来自中国的人才来参与。“既要勇于尝试,也要勇于坚持;既要有国际组织发展的规划,也要有专业背景的支撑;既要坚持所在国际组织的原则和要求,也不能忘记哺育自己的土地和人们。”这是他的经验分享,也是他的坚守和追求。

  陈冬阳是一名退役大学生士兵,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16级研究生。2017年11月至2018年2月在联合国新闻部实习。实习期间,他将政治学与国际关系领域的专业知识、网站开发设计技能、退役军人的情怀相结合,相继主力开发了联合国维和行动-贡献与牺牲、联合国实习信息门户、联合国公约与宣言检索系统、联合国和平发展信托基金等4个全新中文站点或页面。他认为,国际组织需要复合型人才,连接与整合能力必不可少。知识的连接与整合能够创造新的网站等业务领域,资源的连接与整合则能推动搭建新的平台。

  据介绍,复旦大学在组建工作、学生团队,研究制定国际组织实习入职管理制度及保障机制等方面也取得初步进展,“复旦大学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人才发展协会”正式成立,通过举办“共话全球治理”、“倾听世界之音”、“对话跨国人才”、“走进国际组织”等系列活动,实现第一第二课堂有效贯通。自2017年下半年以来,已有35名学生已赴或将赴国际组织实习,其中2018年超过20人。

  同济大学:打破学生与国际组织间的壁垒

  同济大学长期与联合国环境署、人居署等国际组织保持着密切联系。在各方的共同努力和积极推动下,同济大学已经为几十名学生争取到了诸多前往联合国参与国际大会、实习的宝贵机会。

  今年,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三名学生苏颖、蔡怡薇、伍春柔分别获得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亚太区域办公室、防治荒漠化公约办公室的实习机会,同时也成功申请到了国家留学基金委(CSC)的奖学金。

  蔡怡薇是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今年来到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亚太区域办公室实习。她告诉记者,在校期间有接触联合国项目的机会,当老师通知有去UNCCD的实习机会,就毫不犹豫的争取了,也很幸运最终能被选中。“联合国不为实习生提供工资和食宿,所以在国内申请奖学金资助就显得很重要。只要好好准备材料,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今年8月29日,同济大学首届国际组织预备人才训练营在日内瓦联合国总部开幕。该营由同济大学主办,联合国环境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与联合国训练研究所共同承办,22名优秀学生经过层层选拔,成为训练营的第一批学员。

  一周的课程涵盖了学术讲座、作为学生观察员亲临正在举行联合国会议/辩论、联合国机构总部/办公地参观和社交拓展等,尤其是以国际组织人才的标准在谈判、演讲和领导力方面的专门培训,课程全部内容全部内容均由联合国官员讲授,以扩展同济学子的全球视野,加深对联合国事务的理解,为进入国际组织工作提高国际竞争力。

  据悉,同济大学-UNITAR国际组织预备人才培养系列计划,旨在通过浸入式的联合国体验和系统性的学习,提高专业和语言能力,创造优秀学生积累国际组织工作经验机会,打破学生与联合国舞台之间的壁垒,为国家国际组织人才提供储备力量。

到联合国实习难不难 申城学子到世界舞台展现青年风貌

  上海外国语大学:打通学生赴国际组织任职渠道

  上海外国语大学围绕“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着力培育思想素质过硬、中外人文底蕴深厚、跨文化沟通和专业能力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和推送工作力度。

  2015年12月,学校成立了卓越学院,加强拔尖人才培育,即努力培养兼具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擅长多元文化理解与沟通,在国际事务合作与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国际青年精英领袖。2016年,卓越学院首批设立“多语种高级翻译人才实验班”和“多语种国别区域人才实验班”两个核心平台,2017年9月,增设“多语种国际组织人才实验班”。通过保送生和校内选拔的方式,共录取25人。该班有机融合荣誉教育与前期国际公务员人才实验班的经验,培养中外文水平优秀、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公共管理人才。本科学生需要完成五个课程模块:即“通识教育”课程、“英语强化”课程、“语言专业”课程、“国际组织人才素养”课程和“国际课程”模块。“多语种国际组织人才实验班”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强调专业素质与国际组织任职使命教育,结合学校各学科优势,在卓越学院内也与“多语种高级翻译人才实验班”和“多语种国别区域人才实验班”形成有机互补,以更好地适应国际组织、跨国机构的人才需求。

  顾佳瑶毕业于上外法语系,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威尼斯办事处文化部门培训生。顾佳瑶主要负责筹备一些大型国际会议和欧洲办事处组织的文化活动,向领导提供一些关于活动论题的想法,撰写会议使用资料、落实后续的邀请及后勤工作。同时,她也参与了文化部门的数字化革新工作,为一些活动建立和设计网站以优化宣传方式、方便申请人在线填写材料,极大程度地简化工作,并提高处理信息的效率。在顾佳瑶看来,UNESCO给她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她有能力将自己的想法和理念进行实践,实打实地帮助别人,为他人发声。

  徐梦娇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2015级英语笔译专业。她于2018年1月起在联合国(纽约总部)新闻部新闻和媒体司网站事务科中文组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实习。徐梦娇在中文组的工作内容之一便与联合国的各类网站相关:将网站上更新的英文内容翻译至中文,并将内容更新至中文网站,同时检查原有内容是否有误。每周五,她还需要翻译《一周回顾》,供其他工作人员制作视频字幕,发布在联合国微信公众号上。“在联合国实习,自己的能力有多强,平台就有多大,收获就有多大。”徐梦娇如是说。

  据介绍,2017年,上外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习2人,通过个人自主申请赴联合国秘书处等实习或短期工作4人,通过学校与国际组织实习协议项目赴联合国、国际知识产权组织等实习共计23人,全年共计29人通过不同平台赴国际组织实习任职。

编辑: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