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院士坐镇上海远程指导“心·肝宝贝”创新精准扶贫模式
新民晚报  2018-09-11 08:58:00

院士坐镇上海远程指导“心·肝宝贝”创新精准扶贫模式

受访者供图(下同)

  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远程会诊中心,两台高难度手术画面正从云南昆明和大理实时传送过来。大屏幕上画面一端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医院院长樊嘉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另一端的两个手术室里则分别是中山医院先心病手术专家团队和肝外科手术专家团队与云南当地医生们一起在两位院士的远程指导下进行手术。

  院士远程坐镇,资深专家现场主刀带教,这是今年“心•肝宝贝”公益救助贫困地区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和肝病患者项目的创新医疗精准扶贫模式。

  9月10日上午8时30分,一台难度极高的肝右叶巨块肝癌切除手术开始。由于病人右叶的巨块型肝癌占据整个右上腹,导致显露和分离非常困难,加上肿瘤紧贴并压迫下腔静脉,手术风险也非常大。只见樊嘉院士一边紧盯着电视屏,一边通过互联网远程视教系统与主刀医师中山医院肝外科副主任黄晓武主任医师用简洁的专业术语进行沟通,不时提出指导意见。屏气凝神的手术过程中,还能听到监护仪传出的嘀嘀声。黄晓武主任医师、孙绮蛮主治医师和麻醉科李懿副主任医师密切配合,在樊院士指导下,术野的显露游离、第一肝门的解剖性分离、切肝、第二肝门和下腔静脉的保护等一个个难点被攻克,巨块的右叶肿瘤被完整地切除了下来,病人平稳地渡过了手术难关。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现场观摩的医生们不禁发出赞叹。当天,肝外科手术专家团队共带教了2台高难度的肝肿瘤切除手术。

院士坐镇上海远程指导“心·肝宝贝”创新精准扶贫模式

  而在另一个大屏幕上一台小儿心脏室缺封堵术正在紧张进行。葛均波院士眉头微蹙,紧盯着屏幕心脏导管在血管中慢慢“挺进”。由于患儿年仅8岁,心脏比成年人小很多,手术时需格外轻柔和小心。小患者不比成年患者,整个手术需要全身镇静麻醉,室缺患者又存在分流血液更多压力更高的情况,这就要求手术医生又快又准地找到左右心室之间的缺损,迅速封堵。“马上释放封堵器!”葛院士说道,手术室里心内科副主任周达新主任医师稳稳地推动着导丝,显示屏上封堵器像一把小伞一样快速打开,从左心室向右心室分流的血液瞬间就没有了。此时,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导管室里爆发出一阵掌声。此次来到大理参与本次医疗救助的中山专家还有心内科王齐兵主任医师、潘文志副主任医师、心脏超声诊断科副主任潘翠珍主任医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第三党支部书记周俊、心脏介入中心朱鸣辉技士、姚亮护士。中山先心病手术专家团队今天共为7位先心病儿童进行了公益手术。

  为了让最需要的病人得到最适切的治疗,此次接受公益救助对象“精准”定位在了9位6-16岁的先心儿童和2位肝病患者身上。这些患者家庭都是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由于经济条件受限,一直得不到适当的治疗。

  “我们想为西部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先心病和肝病患者做些事情,一方面能为他们提供最优的医疗救助,另一方面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不要‘因病致贫、因病返贫’。”90余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当代心脏病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灏珠教授说道。虽然陈院士年事已高,但他一直关心着祖国的心脏医学事业的发展,他希望为老、少、边、穷地区多培养些心脏科医生,切切实实惠及病患和百姓。

  据悉,早在2007年,陈灏珠院士及其女儿陈芸、夫人韩慧华捐赠人民币100 万元设立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专项基金“陈灏珠院士医学发展基金”。该基金的“生命之花”项目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云南贫困地区医疗水平的提升发展和疑难复杂疾病的救治。

院士坐镇上海远程指导“心·肝宝贝”创新精准扶贫模式

  如何做好医疗精准扶贫工作?“陈灏珠院士医学发展基金”制定了“先学、后教、再做”循序渐进的帮扶模式。“先学”即云南医生分批来沪在中山医院接受针对性的进修和培训,截至目前,来自云南的共151位心内科医生完成了为期半个月的理论学习班,12位医生完成了为期半年的心导管专项高级进修,目前仍有5位医生仍在进行心导管专项高级进修;“后教”即中山医院院士通过远程会诊的方式,指导公益手术,现场则由中山专家团队手把手带教当地医生;“再做”即在进修培训和带教学习的基础上,真正实现“授人以渔”,当地医生可以独立开展一定难度的手术。

  “此次‘心•肝宝贝’救助计划也得到了政府部门和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希望我们的扶贫项目能像人体的心脏,把带着氧气的血液输送到人体各个角落,形成一个贫有所医、医有所长的正循环。”陈灏珠院士说。

编辑: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