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申城“海痴”科学家创多项海洋科考第一
新民晚报  2018-09-03 09:52:27

  原标题:申城先锋|心系蓝色海洋 “海痴”科学家创多项海洋科考第一

  “在茫茫的大海上,在深邃的海底,有许多惊人的美景,我们在欣赏和赞叹美丽大自然的同时,更关注自然界神奇背后的奥秘。每次海上科考,我都觉得时间实在太短了。”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周怀阳,就是这么一个“海痴”,心系蓝色海洋,长年奋战在海洋科学与教学科研的第一线,10多次担纲我国大洋和近海科学考察的首席科学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学新发现和首创性学术成果。

  人生“注定”与海有缘

  周怀阳名字里有个“阳”字,与“洋”谐音。同事和学生们都调侃说,这或许就注定了他与海洋有着不解之缘。他两度获评中国“大洋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先后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他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一名教育和科研工作者的情怀,用心书写着我国海洋研究自主创新、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奋斗篇章。

申城“海痴”科学家创多项海洋科考第一

图说:周怀阳教授在指导水池模拟实验 来源/同济大学供图(下同)

  早在1990年代初,周教授就认识到我国的海洋科学还很弱小,离那些传统海洋强国的差距相当大。特别是作为海洋研究中基础性学科之一的海洋地质学才刚刚起步,是个非常年轻的科研领域。于是,原本学地质学、研究地质学的周怀阳,从1991年开始,将科研的重点从陆地转向了海洋。

  他是国内较早呼吁开展载人潜水器科学研究的倡议人之一,从2003年就开始参与“蛟龙”号的科研工作,负责承担“7000米载人潜水器海试选址”的研究工作,在南海为“蛟龙”号的安全海试圈定了1000米、3500至4000米水深级别的场址。2013年,在“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中,他不仅是首个航段——南海航段的科学负责人,成功设计了航次调查方案,还成为“蛟龙”号首位下潜科学家。

  海洋科学在转型,海底长期观测是未来趋势。周怀阳是我国海底观测网技术和海底原位监测技术的重要推动者之一,带领研究团队在“十一五”期间承担了国家863重点项目“海底长期观测网络试验节点关键技术”,研发的相关技术和设备为我国即将开始大规模建设的海底科学观测系统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周教授是教育部“国家海底长期观测系统”技术方案总负责人,一直在积极配合推进这一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建设实施。由同济大学牵头的“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这一大科学设施建成后,将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提供重大科技创新助推力量。

  事业多与“第一”相联

  “人一辈子总要做一些对社会、对国家有益的事情。”作为一个常年与海洋打交道的人,他的胸怀是宽阔的,他的信念是执著的。周怀阳在教学科研的道路上一直不忘初心、锐意进取。综观周教授的人生履历和学术成就,可以清晰地发现他的名字是与一连串首创性“第一”联系在一起的。

申城“海痴”科学家创多项海洋科考第一

图说:周怀阳教授指导研究生做实验

  2002年,他领衔的团队自主成功研发我国首台高温高压开放式深海生物地球化学实验研究平台,并开发了沉积物保真采样和间隙水采集等装置。2008年,他指导博士生利用这一平台在国际上首次模拟海底热液环境成功合成了丁烷和戊烷,该成果对油气无机成因研究和地球生命起源研究意义重大。

  2007年,他作为课题负责人,建立了我国首个海洋资源的矿床地质模型,为我国和国际海底管理局多金属结核资源的预测和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3年2月,由周怀阳教授作为第一作者完成的研究成果《支撑马里安隆起亏损地幔的薄洋壳证据》,作为主题论文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杂志,对40多年前外国学者提出并沿用至今的“地幔羽”假说提出了挑战。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汪品先教授认为,这是中国科学家在深海硬岩石研究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是中国在大洋岩石圈研究上头一回出彩。

  2013年6月,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首个科学试验性应用航次的“南海航次”中,他利用自行研制的流体采样器等设备,为我国首次在深海海底采集到了保压流体等多种珍贵样品。

  不久前,在由周怀阳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国家基金委“南海深部计划”南海遥控深潜科考航次中,他的团队首次在南海海底发现了古热液区,并采集到古热液烟囱样品。

  耐住寂寞教书育人

  “每当科考中有了新发现,形成学术成果并发表出来,感到自己能为国家海洋事业做出一点微薄的贡献,我就特别高兴。”周怀阳说。

  自1998年起,周怀阳教授长期作为国际海底管理局邀请的中国方面的主要科学家,参与国际海底管理局多项规章制度的研讨和起草工作,并担任国际海底管理局环境咨询专家。他意识到,中国海洋事业方兴未艾,急需一大批新生力量接续奋斗。因此,他也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天职。他常常告诫自己的学生:“海洋地质研究既艰苦又没有丰厚的物质回报,耐不住寂寞就请不要来做这项工作。”“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没有捷径可走,需要有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他还时常这样对学生解读所谓的压力:“如果压力来自于外部,那你的确会感到不堪重负;如果压力来自于你内心,它就是你不断努力的动力。”

  2013年,在获得同济大学首届“卓越教师奖”后,他将10万元奖金全部捐赠给海洋学院,用于为来自农村的学生专设的“海洋学院卓越励志奖”。

  他培养的博士、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孙治雷说:“周老师是我一生的楷模。他的精神无时无刻不在鼓励我,使我不敢懈怠,时刻牢记着要为我国海洋地质事业贡献力量。”

  远至东太平洋、印度洋,近到中国南海,已经潜入深海六七次的周怀阳,始终留恋着大海。他说:“希望在退休前我能有更多的机会出海考察。同时,我也会把这份对科学的热忱传授给学生们,使我国的深海科考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编辑: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