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芷诺:小提琴在上海 找到新声音
解放网  2018-08-24 09:57:44

  原标题:面对面| 丁芷诺:小提琴在上海,找到新声音

丁芷诺:小提琴在上海 找到新声音

  1951年秋天,上海音乐学院招收了第一批25名少年班学员,他们被视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音乐家。这25名学生里,有后来因为首演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一举成名的俞丽拿,也有如今桃李满天下的小提琴教育家丁芷诺。

  “当时考少年班的时候,俞丽拿等几个同学是弹钢琴,有一个同学是拉二胡,有几个是唱歌,甚至有一个同学靠做体操通过的入学测试。只有我一个是拉小提琴,当时我只学了一年,刚熟悉怎么拉弓怎么架琴,学的是秧歌调。”丁芷诺回忆道。一年的理论基础学完后,少年班进行分班,丁芷诺、俞丽拿等7个人分到了小提琴班。

丁芷诺:小提琴在上海 找到新声音

图片说明:1958年,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

  小提琴民族实验小组:“让小提琴说中国话”

  从进入少年班到1958年正式上大学,丁芷诺见证了新中国最初的巨变。“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有了自己小汽车,音乐学院的同学们也常常聚在一起讨论,自己可以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做些什么。”就在那一年,“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成立了,成员包括丁芷诺、俞丽拿、何占豪、沈西蒂、沈榕等人。他们研究沪剧、越剧、评弹,致力于“让小提琴说中国话”,发出新的声音。

  1959年,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诞生了。《梁祝》如今公认的作者是何占豪与陈钢,但其中也有丁芷诺的投入。当年陈钢完成总谱后,夹在自行车后座上去学校参加排练,到了学校却发现谱子丢了。后来,丁芷诺自告奋勇参与了重写。现在的总谱上,“草桥结拜”一段小快板,就由丁芷诺执笔编配。

  1960年,俞丽拿、丁芷诺、吴菲菲、林应荣组成的上海女子四重奏,赴德国参加舒曼弦乐四重奏国际比赛,获得了第四名,这是来自中国的重奏组合首次登上国际领奖台。“当时上音成立了两组重奏组准备这个比赛,男生一组,女生一组。但图书馆只有一本舒曼的谱子,被男生拿走了。我骑着自行车访遍了老师,才终于借到了舒曼的另一本谱子。因为时间紧张,我们废寝忘食地练习。那时有一位苏联专家告诉我们,这样子练不行,会过劳,但我们那时候年轻,并不在意。最后我们比赛时把谱子扔了,都是背谱的。”

丁芷诺:小提琴在上海 找到新声音

图片说明:1985年,“上海四重奏”从英国获奖归来,当中的那位是丁芷诺。

  “这里的每一个窗口里都有一个天才”

  1962年,丁芷诺开始留校任教。60年代,在上海学小提琴的人越来越多。作曲家陈钢曾回忆到,文革时期,上海提琴厂一年的小提琴生产量能达到10万把。天热时,上海弄堂的阳台上都是人在赤膊拉琴。“因为会拉小提琴的人可以加入文工团,免于上山下乡。”丁芷诺说。

  到了1978年,音乐学院恢复小提琴招生,一下来了2000多人,涌现了不少人才。1979年,美国小提琴演奏家艾萨克·斯特恩访华,来到北京和上海。在音乐学院的琴房,他曾感慨道:“这里的每一个窗口里都有一个天才”。斯特恩访华的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后来获得了1980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奖,西方社会也经由小提琴,听见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声音。

  1981年,44岁的丁芷诺赴美访学。她节衣缩食,每个月要听上20多场音乐会,她说她那时迫切地想看看天到底有多高,知道我们自己的短处究竟在哪儿。

丁芷诺:小提琴在上海 找到新声音

图片说明:接受采访的丁芷诺。

  “中国选手的进步让人吃惊,不亚于原子弹的发明”

  从美国回国后不久,丁芷诺和当年女子重奏组的几位教师一起,帮助学生组建起新的重奏组,决心要在英国朴茨茅斯国际四重奏比赛中“干一场”,改变中国室内乐长期落后的局面。1985年,李伟纲等学生组成的“上海四重奏”在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丁芷诺说:“评委们都为中国的进步高兴,普遍反映中国选手个人技术好、合作好、音质音准好、音乐动人。小提琴大师梅纽因曾说,‘中国选手的进步让人吃惊,不亚于原子弹的发明’。”

  如今,“上海四重奏”已经成立了35周年,成为享誉世界舞台的老牌四重奏。第一小提琴李伟纲也成为今年第二届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的评委之一。

  回顾上海举办小提琴比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3年。“那算是首个全国性的小提琴比赛,附属于‘上海之春’,同时开始举办的还有二胡比赛。1980年,文化部举办的全国青少年小提琴比赛开启,曾在上海举办。但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力的比赛,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小提琴比赛是第一个。”丁芷诺说。

  “要真正成才,必须了解音符背后的文化和底蕴”

  从教数十年,丁芷诺创作和编配的教材达30多种。她一直坚持,学习小提琴不可急功近利,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她曾发表《对小提琴人才培养的思考》《致一位考级学生家长的信》和《乐器之忧》等文章,阐述自己的音乐教育理念。她还曾撰文《谁来监督评委》,提出自己对音乐赛事不公平现象的担忧和建议。1994年,丁芷诺以父亲、作曲家丁善德之名创立了上海丁善德艺术学校,招收了许多有才能却没被音乐学院附中、附小录取的琴童,让他们在文化教育不荒废的同时,得到专业的指导。

  改革开放40年,丁芷诺看到越来越多有才华的中国琴童开始出国留学,在国际比赛上崭露头角,走向世界舞台。她也遇到过许多少年神童,长大后并没有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成为小提琴大家。她说:“中国琴童,有天赋,有勤奋,但许多孩子对音乐的理解还不够。要真正成才,必须了解音符背后的文化和底蕴。”

编辑: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