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正成为上海迈向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关键命题,从优化营商环境到打响“四大品牌”,从关注产业布局到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一系列次第展开的举措都昭示了上海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的视野和格局。
作为诞生于上海这座工业摇篮城市的民族工业企业,上海电气正与这座城市一起站在新起点,挺进一场脱胎换骨式的跨越之征。前不久,国家领导人访问阿联酋,并发表题为《携手前行,共创未来》署名文章,文章在表述中阿两国合作取得的标志性成就时提及的迪拜700MW 光热发电项目,正是由上海电气作为EPC总承包商承揽的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光热项目。该项目业已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企业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通过国际合作进军海外高端市场、打造中国品牌新形象的标杆性项目。
扩大开放合作,对标全球顶尖,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正成为很多如上海电气一样肩负时代新使命的企业发展目标。
续写百年工业品牌的新辉煌
上海电气,一个清晰投影在中国工业胶片上的名字,是新中国第一个动力制造基地的摇篮。100多年前洋务运动筹建江南制造局,之后上海大隆机器厂在1902年成立,这是上海电气最早的大型企业,也是上海电气品牌故事的源起。抗日战争期间上海机器工业的战略大转移和解放后三线建设,对内地的机器工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文革期间,中国机电工业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上海机电工业成为了中流砥柱,为国家基础建设提供了大量急需的发电设备、机床、工程机械等。1984年,时任上海市市委书记、市长汪道涵出访美国,与美国西屋公司签订了共同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合约。“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装备制造业的振兴不行,没有中国自己的通用电气、西门子,一切就是空谈。”汪老呼吁,“中国要有自己的东屋电气”。于是,承载大国重器之托的上海电气,用一个个“第一”,扛起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希望。
上海曾是老牌制造业基地,制造业规模历史上一度占据全国半壁江山。当下重提“上海制造”,绝不是要简单复制过去,而是要基于新时代、新形势、新趋势,通过品牌创新构筑新的制造业优势。新时代下,上海电气正以“上海制造”三年行动计划为指引,以“能动全球工业,智创美好生活”为使命,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坚持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大力发展高端、智能、先进装备制造,向着绿色、环保、智能、互联,技术总集成及全面系统解决方案的发展方向积极转型。
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上海电气在做强做优做大能源装备主业,巩固提升传统竞争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储能产业、智慧交通、航空、医疗等新兴主业,打造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把上海电气打造成为世界级的高端装备新航母,争当“上海制造”品牌的海外代言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领头羊。
创新引领 在新动能上跑出“加速度”
“大电气”,是行业内外对上海电气亲切的称呼,它不只是规模大,更是“大国重器”,是上海制造、中国制造的脊梁。在新的发展阶段,今天“大电气”正沿着“强”和“新”的方向闯出一条改革转型创新路。在传承“大国重器”品牌价值积淀的基础上,上海电气以创新为引领,进一步向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转型,推动新动能在传统装备制造业中加速形成。
对接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要求,上海电气坚持装备主业和技术先导。每年企业在30-40亿元科研投入基础上,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不断提高研发投入集中度,确保研发资金集中用于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关键技术领域,同时加强对科技投入产出比和转化率的跟踪和落地举措,推动技术创新,在发展新动能上跑出“加速度”,打造真正具有核心技术的高端装备产业。
提升传统产业技术能级
能源装备是上海电气的核心主业。在高效清洁煤电领域,上海电气国内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是全球最大的煤电设备供应商,其1000MW 等级超超临界煤电机组的订单量和投运机组数量均保持了世界第一。在新一轮去煤电化的环境政策约束下,上海电气的煤电产品技术正在往更高效、更清洁、更绿色、更环保方向发展,性能指标已经非常接近天然气发电水平,企业自主创新的二次再热超超临界汽轮机和锅炉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90%和50%。
作为国有龙头企业,上海电气通过技术创新,紧扣核心技术脉搏。在国家两机专项的燃气轮机技术方面,上海电气通过2014年收购安萨尔多、2015年间接收购原阿尔斯通GT26、GT36燃机技术,使企业快速掌握最新的重型燃气轮机技术,弥补了中国与国外重型燃机30年的技术差距,是目前中国唯一具备燃气轮机完整技术,能够为用户提供设备及全套检修维护服务的设备制造企业。在燃气轮机设备领域,上海电气将实现重型燃机技术自主化,完成轻型燃机产业化布局,充分利用与安萨尔多合资契机,制订和实施燃气轮机产业发展的“四个全球化战略”,即全球化研发平台、全球化制造基地、全球化销售网络、全球化服务团队,跻身国际舞台。
在核电设备的关键技术领域,随着全球核电技术的不断升级换代,上海电气通过实施掌握一代、研制一代、跟踪开发一代的技术开发策略,目前已完成了全球首台四代高温气冷堆压力容器的全部交付工作,继续巩固了国内核电产品技术领先地位。2018年,上海电气完成了CAP1400控制棒驱动机构及蒸汽发生器等国家重大专项。4月10日,历经33个月的研制,全球首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核岛主设备福清5号机组堆内构件在上海电气第一机床厂有限公司顺利发运。第一机床厂承建的堆内构件相当于核反应堆的堆芯“龙骨”设备,该设备的研制成功,标志上海电气核电装备制造能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聚焦新兴产业技术策源
近年来,上海电气秉承“技术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理念,重点依靠兼并收购、合资合作、风险投资等多途径解决技术来源问题。体现环保、绿色、高端、智能、互联、数字化及全面解决方案,是近年来上海电气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推动创新资源在“上海制造”领域集聚的鲜明特征。
在合资合作方面,上海电气已经与德国西门子、德国凯士比、法国泰雷兹、日本三菱电机、日本富士电机、日本发那科等国际第一梯队企业开展合资合作,以开放合作、公平对等的市场化方式,获取新的技术来源。截至2017年底,上海电气已组建共有66家中外合资企业。
在产业孵化方面,上海电气一方面通过加大风险投资力度,重点瞄准需长期培育的新兴产业,获取黑色科技、颠覆性技术、战略性技术、新兴技术。另一方面通过自主研发创业、自建社会孵化器等手段,培育一批种子企业、初创企业,2018年以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为主将成立孵化器公司,并建立孵化基地。
争当“上海制造”品牌“走出去”的代言人
立足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
形成竞争新优势
上海电气加快推进“两头在沪,中间在外”的发展模式,通过整合长三角产业链,实现产业和产能新布局,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和产品竞争力,同时借助产能合作,拓展长三角市场。
近年来,上海电气通过主机厂与核心供应商互相参股的合作模式,实现了非核心制造部分转移。目前企业在江苏省就拥有超过500家配套的采购企业。同时,通过兼并收购符合企业战略协同和自身产业延伸或互补的第一梯队企业,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目前,上海电气已与安徽省政府、合肥市政府、无锡市政府、常州市政府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产能走出去过程中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2015年企业成立安徽投资公司,截止2017年底在安徽省投资总额已超60亿元。在江苏南通将建立储能系统基地,发展储能电池业务;在江苏徐州成立上海电气研砼徐州重工装备基地,发展装配式建筑装备业务。企业旗下的上海电气风电集团已在江苏省成立海上风电研发和培训中心;上海电气中央研究院将在跨金山与嘉兴的张江长三角科技园内建立孵化基地,在无锡、南通等地设立分院。
沿着“一带一路”走向纵深
实现全球布局、跨国经营
截至2017年底,上海电气海外企业24家,海外资产规模达到181亿元,占比约8%左右;海外销售收入达到140亿元,占比约14%。未来,上海电气将进一步加速产业布局的全球化和资源配置的国际化,争当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领头羊”。
发展海外工程业务,带动装备“走出去”
目前,上海电气海外工程遍布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承接电站EPC项目90余个,累计承接输配电项目30多亿美元,累计建成输配电里程数超2000公里。上海电气承担EPC总包的迪拜700MW光热发电项目,首台塔式机组和首台槽式机组计划于迪拜世博会投运,是世界目前为止单体规模最大的光热电站,对上海电气进一步开拓海外高端市场,加强装备技术能力建设、转型发展和国际化能力提升等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开展海外兼并收购,实现资本“走出去”
目前,上海电气通过系列海外收购,快速进入战略新兴产业领域:通过收购意大利安萨尔多40%股权,使国内燃气轮机装备价格和长协服务价格平均降低近50%,为国家燃机事业做出重大贡献; 通过收购荷兰内德史罗夫100%股权,成功进入高端汽车紧固件领域;通过收购德国曼兹19.7%股权,开展了对薄膜太阳能电池、高端储能装备制造等领域的积极探索;通过收购德国宝尔捷100%股权,成功进入高端航空装备制造领域。
加大海外当地建厂,实现产能“走出去”
上海电气根据资源效益最优化原则配置全球资源,推进更多的工厂建在全球市场高地和成本洼地。旗下的海立集团已在印度投资7180万美元建成空调压缩机工厂,正式员工338人,设计产能200万台/年。2017年印度工厂突破销售131万台,占比整个海立集团产量的7%,在印度空调压缩机市场占有率达到35%,位居首位。
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加速研发“走出去”
目前,上海电气的环保、空调压缩机业务已在欧洲设立研发中心;风电研发中心正在设立过程中。2018年,上海电气将重点与硅谷、以色列、日本等当地最好的风投机构进行合作,投资获取全球最先进的、符合企业战略的前瞻性和颠覆性技术,并将在企业重点发展领域,寻找全球最好的领军人物和团队,进行开放式、契约式合作。企业坚持“人才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择全球英才而用之,加强与国外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建立更多的海外研发机构。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在国企改革中当好“排头兵”
过去三年来,上海电气深化贯彻落实国企核心资产整体上市的改革要求,先后分步两次将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持有的63.17亿元及66.28亿元资产注入电气股份,通过重大资产重组实现了整体上市目标。重大资产重组完成后,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持有电气股份的股权由58%提高至60%以上,资产证券化率达到92%以上。截至2017年底,上海电气拥有4家上市公司:1家A+H股公司(上海电气)、1家H股公司(上海集优)、2家A+B股公司(上海机电、海立股份)。
与此同时,上海电气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在推进核心员工持股试点方面,上海电气按照上海市国资委改革部署,主动作为,积极推动试点。上海电气国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分别作为集团新产业的代表和传统企业的代表,开展核心员工持股试点,并成功纳入本市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试点名单。通过核心员工持股,根本上解决员工激励问题,把核心员工的利益与企业的发展紧紧捆绑在一起。
在“干部能上能下”的试点中,上海电气下属集优股份、环保集团试点有限任期制契约化管理,按照业绩表现决定去留,3年任期结束,企业主要经营者和领导班子自动解聘,主要经营者是否续聘由企业党委根据经营者任期业绩表现作出决定,班子成员是否续聘由企业党委听取主要经营者意见后决定。
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面,上海电气推动充分放权,把在主业范围内的经营自主权、内部用人权、内部分配权、投资建议权、内部管理权等都放给企业,让企业在市场上最大程度地自由搏击和成长。
结 语
新征程上,上海电气将坚定追求卓越的发展取向,立足上海、融入全国、面向全球,努力把“上海电气”品牌打造成为“上海制造”的一张标志性名片,为上海制造的技术更加先进、生产更加智能、产品更加高端、品牌更加响亮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