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南路:这是会展改变城市的经典样本
文汇报  2018-07-13 10:14:43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7

世博会结束后,上南路成为了一条多元的文化长廊。图为中华艺术宫。(本报记者袁婧摄)

  上南路北起周家渡地区,向南到林礼路拐向东,至周浦镇康沈路为止,全长约13公里。这里诞生过上海第一家民营钢铁厂,铺设过浦东最早的铁轨,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都是浦东的工业中心、交通要道。

  近十年来,上南路为更多人熟知,因为它与一个万众瞩目的会展活动——“世博”连在了一起。北端的世博园成为其新的起点,让这条百年老路褪去旧工业区的斑斑锈迹,以青春、活力的姿态 “再出发”。在世博效应的持续带动下,展览、演出、购物等新型业态沿着上南路生根、开花,让这里成为有质感、有温度的城市生活长廊。产业的转型升级、城市空间的更新,都在这条马路上留下了清晰的轨迹。倘若今天有人问:一个会展能够为一座城市带来什么?那么上南路的蜕变,无疑给出了一份经典的样本。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8

位于上南路最北端的上南铁路周家渡始发车站旧照,约摄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资料图片)

  从近百年前的小火车起步,见证上海交通的飞速发展

  作为连接周家渡与周浦镇的要道,浦东的“大动脉”之一——上南路,可谓是串起了浦东的交通发展史。

  行驶在宽阔通畅的上南路上,很少有人能够想到,自己脚下曾经铺设了浦东最早的铁轨。近百年前,喷着蒸汽的小火车发出隆隆的巨响,沿着同样的轨迹在沃野间穿行——可以想见,那是多么令人惊异而又振奋的景象。这条铁路叫做上南铁路,是在上南公路上加铺钢轨而成,于1925年开始运营,北端起于黄浦江边的周家渡码头,途中串连起杨思、三林等地区,直通周浦镇。最早在铁轨上行驶的是钢轮有轨汽车,数年后因为日益增长的客运需求,而改成了蒸汽机车。它与上川铁路一起,成为了浦东轨道交通的起点。

  到了1950年代末期,因为汽车运输发展迅速,上南线拆除了铁轨,恢复为公路运输。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中,上南路作为浦东的交通要道,常常发生车辆拥堵,但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十年来,这一情况得到了极大缓解——一方面是因为道路本身的拓宽和改建,另一方面,随着浦东开发开放的不断深入,浦东大道、世纪大道、中环线、外环线等道路纷纷建成通车,上南路曾经面临的交通重压,自然也在四通八达的道路运输网络中被纾解了。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19

2005年的上南路浦东南路路口(魏民摄)

  上南路还见证了上海第一条公交隧道专线的诞生。1980年的国庆节,隧道专线的第一批乘客从浦西的打浦桥出发,经过当时全市唯一一条,也是国内第一条水底公路隧道——打浦路隧道,抵达位于浦东的终点上南路站。这对于以往只能搭乘轮渡过江的普通居民来说,无疑是令人激动振奋的一桩大事。他们一定想不到,在之后的近40年间,又有十多条越江隧道贯通浦江两岸,将天堑变为通途。

  曾有一位名叫周耀敏的市民,在报纸上发文回忆小时候乘坐上南线小火车的情形:火车在中途忽然停下不动了,司机动员乘客一起下车去推火车。时隔数十年,作者再次沿上南路去三林,一路上看着宽阔的道路,再对比当年“手推火车”的情景,不禁赞叹 “浦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建设更是日新月异”。当时还是1998年。如果将历史的纵轴一直拉伸到今天,这一条古老的马路所勾勒出的交通巨变更令人惊叹:从浦东最早的铁轨,到今天星罗棋布的轨交网络,仅上南路经过的线路就有六条 (含在建);从满是煤渣,仅容两辆车来去的小马路,到如今大部分路段为双向六车道的宽阔大道;从第一辆在黄浦江底奔跑的公交车,到如今十余条越江隧道和九条公交隧道线路……这一张不断生长的交通网络,是为浦东源源不断输送活力的血脉,也是改革开放的脚步在这块土地上留下的印记。

  从老工厂到文化生活长廊,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正走进现实

  上南路300号,对于上海的钢铁产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坐标。1913年,这里创办了上海第一家民营钢铁厂——和兴化铁厂。之后在此基础上兴建的上钢三厂,在1949年后迅速发展,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画家靳尚谊1969年创作的油画 《毛主席视察上钢三厂》中,那钢花四溅、热火朝天的炼钢景象,是上南路辉煌历史的一幕缩影。

  但随着城市建设、工业发展的不断推进,黄浦江边这一带高能耗、高污染的老工厂也逐渐显现出其局限。工厂周边,大量人口集聚的棚户区更是存在诸多问题,有些地方甚至垃圾成堆。

  在1980年代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中就已经提到,要将中心城区的钢铁冶炼企业搬离。新世纪初,浦江两岸开发建设正式启动,目标是将沿岸空间从 “生产岸线”转变为 “生活岸线”。这些都为上南路的华丽转身埋下了伏笔。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0

2016年的上南路浦东南路路口(魏民摄)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为浦江两岸城市空间的更新、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绝佳的契机,也为上南路地区掀开了崭新的一页。锈迹斑斑的老厂房、破败的老码头,变成了一片时尚、环保、充满科技感的都市生活圈。其中浦东钢铁公司 (即原上钢三厂)的特钢车间被改建成为 “宝钢大舞台”,在世博会上焕发新生。上海世博会共吸引了7300余万游客,创下了世博会创办100多年来的规模之最。共有190个国家、56个国际组织的官方参展者,80个城市案例、18个企业馆参展,以最广泛的参与度,真正实现了世界各国与人民的交流和欢聚。

  重新拓宽后的上南路,作为贯穿浦东世博园区的主干道之一,也迎来了有史以来最为璀璨的时刻。道路北端的世博文化中心如同一艘飞碟悬停在黄浦江畔,西侧的世博轴则是世博会的主入口和主轴线,六个倒圆锥形的 “阳光谷”将新鲜空气和阳光引入各层空间。道路东侧的中国馆,更是整个园区最为抢眼的一抹“中国红”。因为沿途串起了这三个核心 “地标”,在世博会期间,上南路上每一天都是摩肩接踵、人山人海的热闹景象。事实上,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也重新点燃了许多国家对世博会的热情。国际展览局副秘书长迪米特里在去年造访上海时说: “曾经有段时间,有人认为世博会在一个手指轻点就能遍览五湖四海的时代,过时了。但上海让他们看到了世博会的活力。”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1

世博轴变身世博源购物中心(本报记者袁婧摄)

  当上海世博会画上完美句号,“世博效应”带来的后续推动才刚刚开始。今天,在上南路上漫步,你可以在中华艺术宫对着吴冠中、程十发等名家画作发一天的呆,也可以与家人一起去世博源逛商店、吃大餐、看电影,晚上还能去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看一场球赛或是演唱会,与上千万观众一起欢呼呐喊……世博会遗存的物质遗产,在这里为公众搭建起了一条多元的文化生活长廊。与此同时,世博源西侧的世博央企总部集聚区已成为全国央企密度最高、发展最集中的地区之一。预计到2020年,世博地区建筑面积达到800万平方米,逐步迈向世界级水准的中央公共活动区,将亮出一张主打总部经济、金融投资、文化传媒等新兴产业的全新名片。

  除了世博地区, “会展经济”的影响也在辐射到更广的地域。近年来,杨思、三林、周浦等地区都在迅速崛起,创新创业公司纷纷在这里落脚。而在上南路的南段,被称为亚太通信枢纽的 “心脏”的中国电信信息园区逐渐成熟,为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化添砖加瓦。当“后世博”模式开启,上南路正一步步见证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从理念慢慢走进现实。

编辑: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