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安“社区大脑”用智能管理解治理难题
解放日报  2018-07-09 09:23:16

  原标题:静安区临汾路街道通过综合管理平台与上万个“神经元”,推动精细化管理 “社区大脑”用智能管理解治理难题

  最近,静安区临汾路街道辖区内的和源名城小区两个单元发生了火情,幸好被及时扑灭,并无人员伤亡。火源从何而来?在现场勘察后,街道与民警调取了小区内高空抛物场景监控摄像头拍摄的画面,怀疑高层一户居民可能抛下过烟头。经过上门确认,这户居民承认自己向楼下丢过烟头。

  “过去高空抛物很难找到肇事者,就算怀疑也很难举证;不过,通过安装在大楼外部的监控摄像头装置,后台在读取物品的抛出轨迹后,可精准判断出哪户人家抛物。”街道党工委书记俞林伟说。支撑运作的正是街道在使用的被称为“社区大脑”的综合管理平台与上万个传感器“神经元”。今年以来,临汾路街道大力运用智能化手段,做强“头部”与“神经末梢”,努力实现实时感知、智能管理,推动精细化管理实现全覆盖、全过程、全天候,不断增加老百姓的获得感。

  解决人力所不能及的治理难题

  位于阳曲路上的临汾路街道党工委与办事处办公大楼内,一层楼有间大办公室内,满墙壁的屏幕上,数字在跳动,这里是临汾路街道“社区大脑”综合管理平台。

  突然,屏幕上的一张大地图上,一个红点闪动,向坐在屏幕前的监控人员“报告”:汾西路216弄1号人行道上,窨井盖长时间移位。监控人员立即通知街面巡查员前往查看。原来刚刚下过大雨,窨井盖被溢出的地下水顶开了。巡查员原地值守,提醒路人避让,并通知市政人员前来处理。

  社区管理中有很多领域,很难单单通过人力进行管理,如窨井盖是否实时盖好、高空抛物很难找到抛物人家、跨门营业的商家经常与执法者“躲猫猫”;但运用物联网与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社区大脑”以及“神经元”可以解决社区管理中“人力所不能及、人力所没有及”的实际问题。

  比如,临汾路街道老龄化程度高,仅80岁以上独居老人就有700多位,单靠居委会干部天天上门查看,并不能完全解决独居老人居家安全问题。街道委托专业团队研发出“独居老人生命体征监测”系统:安装在床前的智能脚垫监测老人身体状况、客厅的红外线感知老人活动情况、装在大门上的门磁记录下老人离家后是否回家。这些小小的“神经元”,一旦发现老人出现异常情况,将通过“社区大脑”向监控人员进行报警,监控人员根据异常情况的严重程度将这一信息通知监护人与社区联络员。

  目前,临汾路街道的“社区大脑”在非机动车停放管理、电梯监测、独居老人生命体征监测、人员高密集信息警报、河道监控等涉及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公共服务的21个应用场景发挥重要作用。以临汾路街道为试点,静安区已确定5大民生热点领域、5个应用场景的社区智能化建设内容,结合不同街镇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场景延展,推动全区14个街镇城市智能化建设。

  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社区大脑”综合管理平台外的一个大厅,是街道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秩序井然。

  临汾路街道是人口居住集中地,来受理中心办事的居民络绎不绝,特别在今年3月社区事务实行全市通办后,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的业务受理量增加了20%。

  但受理服务中心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融合服务、办事流程再造,推动社区事务办理提质增效,探索“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的服务新模式。

  记者采访当天,碰到居民吴小姐到受理服务中心办理“就业创业证遗失补办”事项。提前两天,她已通过“美好临汾”微信号预约,并在网上提交了预审材料,不久就收到了短信通知:初审符合条件、准备的材料也很齐备,可以按预约时间来办理。所以,这天上午,她来到受理服务中心的办事大厅,几乎没有排队等候,就在窗口一次办理完成了业务,这让吴小姐觉得非常方便、省时。

  如今,受理服务中心所有窗口均为综合窗口,可实现“综合受理100%”、99%事项“一次办成”;100%事项可以在网上预约,离休干部转诊、工会报销事项还实现了网上办理;考虑到老年居民不习惯网上操作,辖区内居委会设置了“自助服务一体机”,老年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办事指南打印”“常见问题咨询与预约”等服务。

  让老百姓办事往返次数最少、等候时间最短、实现一次办成的背后,是一系列流程再造与智能化手段的应用。

  “受理服务中心所有员工全部到前台办理业务,利用工余时间承接归档、报送等后台零星业务,这使得受理服务中心可以开足‘马力’,在窗口为居民服务;每个窗口人员面前有一个iPad,里面有一套中心自行开发的‘办事指南’,详细描述了169项社区事务的办理要求,窗口人员可以按照提示进行标准化材料收取审核,提高受理窗口一次办成率。”受理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目前,受理服务中心的群众满意率高达99.88%,办事差错率小于万分之一。

编辑: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