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安率先开启“支部建在楼上”基层党建新模式
文汇报  2018-07-06 10:13:03

  原标题:静安区率先开启“支部建在楼上”基层党建新模式 从“点亮一栋楼”到“楼宇商圈全覆盖”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2

2002年,上海第一家商务楼宇党员服务点在中华企业大厦揭牌成立。本报资料照片

  截至2017年,静安区辖内共有“亿元楼”67幢,其中“月亿楼”8幢。楼宇经济密度领跑全市的静安区,也是楼宇党建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全区185幢“两新”组织集聚的商务楼宇,已实现党建全覆盖。而这一切均源起于2002年——中华企业大厦 (现名 “高和大厦”)成立上海第一个商务楼宇党员服务点。当一幢楼有了红色信仰,其标杆作用、能量辐射也源源不断地显现和释放出来。

  楼宇经济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新业态。时间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当时静安区商务楼宇已集聚了不少外资企业、民营企业,非公企业蓬勃发展。到2002年,仅静安寺街道辖区就有28幢商务楼,驻有472家民营和外资企业。但这些商务楼宇的“两新”组织存在大量党建“空白点”。

  楼宇内的白领群体中,不少人在大学期间表现优秀入了党,进了外企、民企,却找不到组织;有的在党组织关系转接上不够顺畅,成了“口袋党员”;还有一些积极上进的优秀青年,想要入党却投身无门……当时的数据显示,10万多楼宇从业人员中,党组织关系在静安区的仅5000多人,且呈现“原子化”和离散性特征。党员信息难统计,党建活动无场地,楼宇物业和企业对党建工作不积极,党组织影响力较弱等问题逐个显现。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

日前,在恒隆广场的静安党建服务站白领驿家内,党员们正在学习。本报记者叶辰亮摄

  2002年4月,当时静安寺街道党工委举行了一场新经济组织党建话题大讨论。会上就有白领党员建议尽快建立楼宇党组织,使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会后,街道党工委和当时静安寺商圈内“两新”组织比较集聚的中华企业大厦进行沟通。该楼宇物业公司大开方便之门,免费提供开展党建活动的场地。当年5月,上海第一家商务楼宇党员服务点在中华企业大厦揭牌成立,这个服务站点也成为了楼宇内基层党组织的物理形态。

  此后,周边的紫安大厦、延安饭店、美丽园大酒店、永兴商务楼等相继挂牌“党员服务点”。静安寺街道党工委主动上门找党员、建支部,短短一年多,共有385名党员回到了楼宇党组织的怀抱,亮明了身份。

  当时,在属地党组织牵头下,商务楼宇中党组织、党员服务点的设立,充分遵循区域实际,尊重服务凝聚引领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设置党组织,灵活多样设计党的活动,不断增强“两新”党建影响力和有效性。

  静安区始终结合自身区域特色推动工作,着力打造“支部建在楼上”党建品牌——比如,率先成立一支专职从事楼宇党建工作的队伍,发展出一批楼宇党建“能人”,为推进楼宇“两新”党建工作奠定扎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培育社会组织“白领驿家”,通过社会化方式来筹措服务资源,通过服务推进“两新”楼宇党建;通过楼宇党建与区域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动,形成基层党建大格局。

  “支部建在楼上”正是顺应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来自基层的有效探索。它不仅是党组织设置方面的创新,更是对党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新的创造。随着越来越多商务楼宇内建立起党组织,曾经点亮一栋楼的党建“明灯”,如今已辐射到更多楼宇商圈,成为推动区域楼宇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编辑: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