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探索全天候动态管理系统保证紧急情况正常使用 年底,800台“救命神器”将遍布浦东
浦东新区设置在轨交二号线站台的AED设备 /晨报记者 潘文
对一个突发心跳骤停的患者来说,每延迟一分钟其生存率就会下降7%到10%。而设置在市民身边的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容易获取、操作简单,被称为“救命神器”。近期,浦东新区红十字会对该区范围内的AED布设情况展开了排摸,调研发现了设置点较为分散、单纯依靠人力维护难以及时掌控情况等问题。对此,浦东新区红十字会正在与AED供货商进行沟通,探索建立科学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的24小时动态管理系统,及时了解所设AED的使用情况。
不同场所AED管理存差异
近年来,AED的设置点位不断增多。记者从浦东新区红十字会了解到,2015年浦东新区开始试点设置AED,截至2017年底,该区通过红十字会系统落地594台。2017年,浦东5名心脏骤停患者因现场及时取用AED,或因AED项目而参加红十字会急救培训人员及时施救而生还。同时计划到2018年底设置800台AED,培训项目志愿者2000名。
记者走访发现,浦东新区的多个交通枢纽、景观场所、中小学校等都设置有AED,但各个场所的AED设置情况和工作人员的了解情况都存在差异。陆家嘴地铁站2号线的站台两端和站厅处均设有AED,据站台工作人员介绍,如果遇到有乘客心脏骤停,一般会第一时间通过对讲机联系车控室,通知值班站长过来处理,部分员工进行过相关的急救培训,但一些新进来的工作人员则对AED不太了解。
世纪大道地铁站的站台工作人员介绍说:“世纪大道站共有8台AED,分别设置在站台、站厅和服务中心。我们参加过相关培训,知道如何使用,不过不会轻易使用,一般在医生允许的情况下使用。如果遇到有人晕倒,会通过对讲机汇报车控室,通知站长,然后发布寻医广播,看看站内是否有医生,询问医生是否需要用除颤仪。一年前这里就有人晕倒过,当时是一边打电话叫120,一边广播寻医,刚好有一名医生在,最终通过AED抢救成功。”据了解,东方明珠也设有AED,但记者询问了几名安保工作人员,均不知晓AED的设置和使用情况。一名安保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旦有人晕倒,会通过对讲机通知工作人员,一起将其送往医务室治疗或让医务人员赶来急救。
浦东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个AED设置点的设置情况都不太一样,东方明珠的相关志愿者是医务室内的两名医生,其他人员对这一情况不太了解,但一旦发生问题,他们可以快速联系医务人员进行急救。地铁站人员密集,流动性大,各个站点的AED设置情况不尽相同,有的放置在服务中心,有的放置在站台。相对来说,地铁站的AED推广培训工作更为严格,会确保至少两名工作人员完成16学时的培训。
建立24小时动态管理系统
在发达国家,通过在公共场所设置AED,猝死的急救成功率在10%左右,部分大城市能够达到30%。而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统计,我国每年有54.4万人发生猝死。同时相关数据表明,猝死人群成功抢救率不足1%。
为了确保AED一直处于正常的备用状态,在关键的救命时刻能真正发挥作用,浦东新区红十字会通过设置点的志愿者每月定期查看、记录AED的情况,委托供货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每季度上门实地到每个AED设置点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以志愿服务项目方式,委托志愿者随机实地勘查。此外,还开发了手机APP“AED管家”,市民下载后可即时了解所在位置的AED分布情况及相关的应急救护知识。同时,不断推广应急救护培训,近三年来培训AED设置点志愿者一千余名,培训社区居民、高一新生、新进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志愿者23万余名。
但在近期的调研中,浦东新区红十字会也发现了诸多不足和难点。相关工作人员发现,各个设置点散布在浦东不同区域,单纯依靠人力维护,在出现异常情况时难以及时掌控,时效性有所欠缺,对于AED使用的大数据收集也难免会有遗漏。此外,AED均设置在人流密集,流动频繁的公共场所,为方便取用,有些还放在室外,存在遗失、盗窃等隐患。同时,设置点经过培训的员工经常有变动,设置场地搬迁等情况都不利于AED的长期管理。
为此,浦东新区红十字会正在与AED供货商进行沟通,探索建立科学化、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的24小时动态管理系统,包括服务于AED的物联网体系建设、实时动态监控追踪系统、移动端APP 及微信小程序信息查询互动等功能的完善,并辅以志愿者定期的巡查管理及普及推广。浦东新区红十字会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通过这个24小时动态管理系统,有望实现对AED软硬件的科学管理和维护。比如说,实时监测各个AED的使用情况、电量是否充足,以保证下一次遇到紧急情况能够正常使用等。如果出现被盗、损坏等情况,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