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利西路,小到仅能容纳车辆单向通行,但全球第一辆自主驾驶无人跨运车、第一辆港口无人集装箱卡车都是从这里“开出来的” 上海小马路里隐居着一个“全球第一”
谭黎敏和全球首辆港口作业无人集装箱卡车模型。张伊辰摄
长宁区利西路,小到连入口都不怎么起眼,仅能容纳车辆单向通行。但是,全球第一辆自主驾驶无人跨运车、第一辆港口无人集装箱卡车,都是从这条上海小马路里“开出来的”。
2015年5月25日,上海西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利西路成立。三年来,这家上海科创企业悄悄引导着全球人工智能港口落地应用领域的“新标准”:与招商局港口合作打造全球首套港口人工智能理货系统、与振华重工合作生产全球第一辆自主驾驶无人跨运车、与广东珠海港集团合作打造全球第一辆港口无人集装箱卡车,成为了“上海制造”对外发出的“新名片”。
“以市场带动研发,梦想从需求出发。”西井信息科技创始人兼CEO谭黎敏,土生土长的上海人。5月11日下午,市委书记李强主持召开中小型科技企业座谈会,谭黎敏受邀参会并就优化科技创新举措、倡导弘扬创业精神等话题畅所欲言。他自豪地说,目前为止,全球能做全局化改造的港口人工智能供应商只有西井信息科技一家。
百名员工85%是技术人员
谭黎敏告诉记者,企业中文名中“西井”二字取自于青浦区朱家角中学门前百年石板街“西井街”,那里是他从小生活学习的地方。
公司成立之初,团队不过三人。经过三年发展,公司员工已近百人,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技术人员占比接近85%,这其中90%为海归博士或硕士,均来自世界一流理工科大学,拥有强大的人工智能科研背景。
2016年,西井信息科技研发出全球首套港口人工智能理货系统,并收获了第一份商业订单。2017年,公司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人工智能海关监管闸口在广西钦州保税区上线。目前,西井信息科技的智慧港口系统已经推广到十多座港口,遍布中国东部沿海。2018年1月,西井信息科技与振华重工合作研发的全球首辆自主驾驶无人跨运车问世,填补了世界港口人工智能水平运输的空白。同月,西井信息科技又与广东珠海港集团完成全球首辆港区作业无人集卡的第一箱作业。
实现了“贵族码头的平民化”
起先,西井信息科技的业务与港口人工智能并没有直接关联。在一次市场调研中,浙江宁波大榭招商国际码头发布了智慧港口的改造需求。面对完全陌生的港口行业,西井信息科技的年轻团队勇敢接受挑战,大胆转型,针对市场需求,先后利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出智能理货、无人驾驶、港机智能改造等实际应用。如今,全局化人工智能码头已实现从闸口到场桥再到岸桥的人工智能理货、无人集装箱水平运输,实现了码头作业系统的全覆盖,完全实现类人脑智能,涵盖了浙江、广西等多地港口及海关保税区、航运公司堆场。
此前,自动化码头因为建设难度大、成本高、收益慢而被称为“贵族码头”。如今,依托在智慧理货、智慧闸口等局部作业实现人工智能升级,“贵族”变成了“平民”。据测算,仅智慧理货这一环节,就在节省80%人力的同时,提升了300%的效率。
无人卡车车队预计明年初实现商业化
在智慧港口系统推广运行期间,有港口运营方提出了新需求:西井信息科技能不能为港口提供无人卡车、无人跨运车的驾驶方案?
以内地港口的水平运输为例,95%的企业目前仍使用传统人工驾驶集卡拖车。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1600万名卡车司机,以四五十岁中年男性为主,已经出现“青黄不接”的迹象———在码头驾驶集卡拖车需要A驾照,但按照国内的交通法规,一名司机想要从C照增驾到A照,至少需要五六年时间,如果其间发生扣分或者事故,增驾的时间将更长。
“仅在国内,港区集卡就超过了20万辆;而全球则有2000多家集装箱码头。港区无人水平运输市场需求巨大。”谭黎敏说,港口每年为一辆港区作业集卡车付出的人力成本就达到三四十万元。一辆无人卡车运行五年,同样时间人类司机的成本达到了150万元到200万元。
市场有需求。在评估市场和自身技术后,西井信息科技决定开辟自动驾驶业务。2016年12月底,自动驾驶团队组建完毕。据悉,西井信息科技正组建无人跨运车队和港口无人集卡车队,在多个码头进行运营。预计明年年初,这支无人卡车车队就能实现商业化,产生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