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浦东版《请回答1988》 谱一段流金岁月
文汇报  2018-05-08 09:39:18

  原标题:著名编剧陶玲芬为浦东开发开放30年提前备好了一部海派电视剧 浦东版《请回答1988》,谱一段家国同构的流金岁月

  海派电视剧是什么概念?上海发生、上海取景,这还不够,还得有鲜明的海派文化特色,得讲上海的风物人情。

  现在,写过《婆婆媳妇小姑》《儿女情长》等剧的陶玲芬把笔力再聚焦一些,“我写浦东,剧中人必须是只在浦东这片土地上才有的人,剧中事必须是只在浦东才可能发生的事,这是我的承诺。”

  昨天下午,由上海祥子文化、浙江双马、上海聚鹰堂等共同创制的电视剧《浦东人家》在上海中心大厦正式启动。该剧围绕浦东本地人唐引娣、奚祥生一家三代展开,从上世纪70年代一直讲述到当下,通过他们半世纪以来的生存状态和命运沉浮,描摹出浦东乡土上城市化进程和开发开放过程中的人、事、情。这部《浦东人家》将在2020年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时献上一份荧屏大礼。

  目前,陶玲芬的剧本已完成10万字总稿以及10集分集剧本。在把接力棒传给导演杨亚洲之前,她说自己还得用“无可取代”的标准去仔细打磨,“如果把文档中‘浦东’两个字替换成‘深圳’‘海南’或是其他地方,那故事都是不成立的”。

  “五龙一凤”,每个角色都是老浦东会心一笑的身边人

  手头的剧本,陶玲芬调用的不只是文字功夫,还有个人的生命体悟。对于这个16岁就从延安东路搭乘摆渡、再穿过烂泥渡路去东昌中学读书的上海编剧,对于这个做了38年“浦东媳妇”的故事讲述者而言,写她念兹在兹的浦东,“有一种欲罢不能的冲动”。

  坐在记者面前,她说:“我用本地话给你讲讲剧本吧,里面许多细节,老浦东一听就懂。”的确,单单是主人公一家五儿一女的名字,就“很浦东”:金龙、银龙、铁龙、石龙、宝凤、小龙。几十年前若在浦东地界随便喊一嗓子,大概有好多人会应和“金龙”这个名字。

  不仅取名有着本地气息,夫妻俩及“五龙一凤”的言行举止、人生遭际,都带着特有的地缘特征。父亲奚祥生代表着浦东“三把刀”之一的瓦刀,跟当年摆渡到浦西来造房子的泥水匠“大佬倌”一脉相承。母亲唐引娣是养猪能手,旧闻里说的曾在国际饭店席梦思上睡不着觉的浦东劳模,是其原型。写长子金龙前,陶玲芬与有着“中国农民第一股”之称的川沙界龙饮食掌舵人聊了很久;银龙是“千方百计要离开农村”的一代注脚,他尝试过社办企业,在1978年考上同济大学建筑系,后来成为浦东城市规划设计院的中坚,头一年造杨高路,第二年造“五路”;铁龙踏上了驶往云南的知青专列;石龙被过继给了父亲钢铁厂的同事;小龙早早走向外面的世界,去北大读书,去华尔街学金融,直到他瑞典籍妻子被儿童医学中心作为专家引进,妇唱夫随,他才回到故土;女儿宝凤嫁到严桥乡,看着寓意“种田人出了头”的由由大厦平地而起。

  循着剧中人的生活轨迹,陆家嘴、金桥、张江、川沙、南汇、临港、外高桥等浦东各新老功能开发区渐次打开。编剧不提“全景式”三个字,但许多从小生长在浦东的人会从中看见自己。

  用温暖细节铺满故事,哪怕主题如此惊心动魄、艰苦卓绝

  陶玲芬告诉记者,剧本写了三年多,杨亚洲也已耐心等了三年多。编剧与导演诚心期待这次合作,因为两人都是细水长流的“生活派”,“我们有一点很相似,不信奉‘丛林法则’,不擅长刻画步步为营的人生,都喜欢用温暖细节来铺满故事,哪怕这次讲述的其实是惊心动魄、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浦东建设”。

  韩剧《请回答1988》是编导二人都很钟情的作品,人物命运就在平淡细琐的日复一日中悄然变迁,再轰轰烈烈的历史进程也是在一蔬一饭里渐渐显现。《浦东人家》也应该是这样理想的样子。

  现有的剧本里有个故事,拍好了,必是凭细节惹人哭引人笑的段落。当年,宝凤要嫁给严桥乡的丁国弟,父母本不同意,因为丁家条件着实不好。可宝凤提了两点理由,一则丁国弟是个快活人,跟达观的人过日子不苦;二则,丁家的房子离黄浦江不算远,天清气爽的夜晚,看得见江对岸外滩的灯光。婚后,宝凤真的常常要到家门前的土路边眺望浦西的璀璨夜。可没过多久,他们这一片需要为南浦大桥的建设拆迁远走。搬家那天,宝凤欢喜着奔向憧憬的新生活,丈夫丁国弟走在最后面,手里捧着其母遗像喃喃自语:“姆妈,你跟好哦。”上世纪70年代,丁国弟的母亲就是在一次渡轮事故中长眠在了黄浦江里。

  “我想用一种家国同构的手法,写小人物小故事,但浦东开发开放的必要性、必然性,自然会从故事里流淌出来。”这是编剧对于这部海派新剧的终极目标。

编辑: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