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宁校园“厕所工程”探索教育新元素
解放日报  2018-05-04 09:09:29

  原标题:长宁计划未来3年逐步新建或改造校园厕所,有些改造鼓励学生一起参与设计 校园“厕所工程”探索教育新元素

  不少教育工作者发现,小学生下课后特别喜欢躲在厕所里分享小秘密。事实上,良好的如厕环境能让人身心愉悦,厕所的清洁程度也能反映一所学校的文明程度、师生的行为规范和学校的管理水准,是学校文明教育、习惯培养的一面镜子。记者近日获悉,为了让每个孩子更好地学习与成长,未来3年,长宁区中小学将全力打造“厕所工程”,探索校园厕所里的“教育元素”。

  盥洗室里的“微课程”

  盥洗室里原本一堵白墙,如何变得会“说话”?在天山第一小学4楼未来英语学习中心的盥洗室,跟着墙壁上的一滴小水滴,孩子们开启了水循环之旅。科技老师蒋斯嘉说,这里成了兴趣课的探秘场所。盥洗室里的“微课程”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水的三种形态。盥洗室旁的生态鱼缸里,小鱼畅游,让孩子们在洗手的同时,了解水与生物的和谐关系。“是否所有水生植物对水的需求量都是越多越好?”“该如何给固定墙壁上的水生植物换水?”……孩子们还分组将自己的探究内容制作成“自然笔记”,以小报形式布置在墙上,从生动的小水滴之旅,探究水和人、水和水生植物的相互作用。

  盥洗室里引入了感应式水龙头。在校长吕华琼看来,“感应式厕所不是求环境‘高大上’,而是让孩子明白环保、节约的理念。”学校特意将厕所工程与水资源课程相结合,希望通过课程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也让学生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达到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学科育人。

  开展如厕行为的养成教育

  此前,天一小学对学校一至三楼厕所进行改造,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明亮度,安装带有灯光的镜子,方便师生关注个人仪表。此外,还增强了排风系统,确保新风流动。洗手盆从以前共用式的大水盆,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小水盆,让洗手人流分流;台盆前的肥皂,也换成了自动洗手液,避免交叉感染;还增加了卫生纸供学生使用。

  学校打造“厕所工程”,不只是为学生提供便利,而是要培养学生文明如厕好习惯,学会“知勤俭、会合作、守规则”。校方还计划打造男女衣帽间、可冲澡的盥洗室,并同步设置护导老师,防范学生滑倒、打闹、反锁等。

  在哈密路小学,学校细化和明确厕所区域管理人员的分工、岗位职责,要求保洁工“节节课清洁厕所”。目前学校厕所已能做到无异味、无污迹、无水渍、无垃圾、无积水、无积垢,走进厕所感受到“墙面净、便池洁、空气清”。上学期寒假,学校还给供水系统装上了热水。“冬天有热水,更乐意洗手了。”孩子们说。学校将学生如厕习惯养成教育作为学校行为规范教育重点,结合学生一日行为规范,细化完善了学生如厕的要求。哈密路小学校长郁益民说,试行后,孩子们改变了卫生习惯,文明如厕不打闹,洗手后及时擦干,也不乱甩水了。

  由厕所引发的研究性课题

  如何学做“文明延安人”?在延安初级中学一堂生动的情景演出和小组讨论中,六年级学生们从茶水间、卫生间和休息室的使用规范说起,认识了解学校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怎样把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做得实在有效、生动有趣?在延安初级中学校长许军看来,校园里,孩子们经历的每件事都是学习,从处理日常生活里大大小小事情的历练中学习,厕所的“建、管、用”正好是这样的平台。“这项厕所工程,看似指向建设新标准的厕所,但其实不局限于工程建设,而是让孩子们学会怎样做高素质的文明人。”许军说。

  学校开发了新生入学课程、“明德·修身·养习”课程,同一个主题贯穿初中低、中、高三个阶段,根据年级目标设计课程教案,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这不是简单、粗暴、枯燥的说教,而是教育人不断探索,寻找更好的路径和方法,真正体现教育价值,享受快乐教育。”许军说。

  公共厕所使用的坑位冲水时情况怎样,如何减少溅起?延安中学的高中生通过实地考察、研究拍摄,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关注身边的社会问题,由厕所引发的研究型课题让学生更有责任意识。

  从食堂工程,到课堂工程,如今,长宁区教育局全力打造“厕所工程”。长宁区教育局局长姚期说,计划在未来3年里,根据制定的一系列厕所设计、施工、管理等标准,逐步对校园厕所进行新建或改造。有些改造还可以鼓励学生一起参与方案设计,听听孩子们的想法和意见。  

编辑: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