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博建成国内首家博物馆数字化管理平台
解放网  2018-05-04 09:03:41

  原标题:上博建成国内首家博物馆数字化管理平台,人工智能“解构”董其昌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5_副本

  由上海博物馆建设的博物馆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验收,5月3日开始投入运用。该项目由上海博物馆主持开发、万达信息承建,它是为上海博物馆的管理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作出初步尝试和框架结构的建构,也是未来“智慧上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全面基于数据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属国内首创。

  把数字化运用到博物馆核心业务中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6_副本

董其昌数字人文项目之机器学习界面

  上海博物馆数据中心是以数字化为技术手段,博物馆学为理论依据开发的数据分析和管理系统。它以博物馆管理为核心,以流程管理为主线,按人、馆、物对数据进行分类管理。项目所采集的数据内容包括了上海博物馆的藏品、观众客流、新媒体传播、展区观众的行为、文创产品销售等数据,涵盖了博物馆收藏、研究、传播三大功能的基本面,融合了博物馆业务工作的主要流程,对博物馆的主要业务数据进行了科学挖掘和精准分析,并以可视化的形式予以形象科学的表达。上海博物馆信息中心主任刘健介绍,目前,博物馆数字化大都集中在外围,比如服务性APP、数字导览、藏品索引等,怎么把数字化运用到博物馆核心业务中来,是上博数字化工程中始终在思考的问题。探索在管理、研究、展示上实现数字化,也为博物馆数字化瓶颈的突破探索出新的途径。

  本次项目中的“董其昌数字人文”专题子项是国内博物馆在数字人文研究领域进行的一次开拓性实验。该项目以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为本体展开数字化研究和展现,依托本馆丰富的藏品资源和雄厚的研究基础,初步打通了藏品基本数据和研究数据之间的壁垒,以数字化技术辅助传统的器物研究。项目依靠数据关联和量化分析,以可见的形式展现与董其昌相关的时、地、人、事,并尝试引入最新的机器学习技术,以人工智能方式分析中国古代绘画的元素及特征,构成素材数据抓取和聚类的自动化模式,这也是目前中国书画研究中首创的新手段。

  为观众提供更高品质服务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7_副本

上海博物馆数字中心藏品数据界面

  有了这样的数字化平台,能否给公众带来实惠?刘健介绍,项目以技术手段实现了博物馆业务的多个维度的关联分析、精准服务和评估;及时准确、全面综合地反映了博物馆的实时运行状况,为未来博物馆实施精细化管理做了一个良好的示范。比如青铜馆的平均停留时间是7分6秒,这说明很多观众只是匆匆浏览。为了把观众留得更久,可以针对此做综合分析,看是展览内容不够、还是环境需要提升。陶瓷馆旁边开了临展,发现客流量明显大于青铜馆,这些数据也为如何对观众提供高品质服务提供改进方向。

  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文化事业部总经理童茵介绍,平台结构中运用了智慧城市的技术,让数据良性循环,形成了上博自有特点的数据模型。比如在“董其昌数字人文”项目中,可以高清浏览书画细节,了解人物图谱、足迹图谱等基于强大的关联关系的数据模型,它不只是辅助研究,还可以针对青少年实现具有启发式、探索式的展示教育功能。通过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画面中的结构元素,比如山头、房屋、树枝等,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的分析研究董其昌的作品特征,技术成熟时,也可运用到书画鉴定领域。让人工智能学会董其昌的技法,未来甚至可以做《至爱梵高》那样的董其昌电影。此外,研究人员还制作了用VR表现董其昌《秋兴八景》的数字产品,有望运用在今年的上海博物馆董其昌大展中。

  在新的时代,以文化保存与传播为己任的博物馆在时代的变革中也面临着自我更新和发展的挑战。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表示,“上博数字化管理平台的搭建也是为上海博物馆东馆建设所做的先期试验,将为未来多点办公一体化数字管理打下相应的基础,推动国内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探索让文物‘活起来’新路径。”

编辑: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