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石库门到天安门》诗歌朗诵会项目团队打造舞台精品,阐释共产党人初心使命 一场场演出“磨出”红色“魔力”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诗歌朗诵会演出现场。祖忠人 摄
3月7日晚,《从石库门到天安门》诗歌朗诵会在国家大剧院公演。演出进行到高潮部分,出现了一个原本没有印在节目册上的环节——艺术家焦晃坐着轮椅缓缓上台。项目团队负责人、导演黄景誉站在侧幕,紧张地注视着台上的一举一动。在她身后,参加演出的所有艺术家都悄悄围了上来。一首《向困难进军》朗诵完,全场掌声雷动,黄景誉终于松了一口气。这是《从石库门到天安门》诗歌朗诵会首次在全国“两会”期间晋京演出,也是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一次全国性重要展示。
国家大剧院舞台上的这一幕,只是整个项目团队所克服的重重困难的一个缩影。为了打造舞台精品,他们对朗诵会的每一个环节都精致打磨、精益求精,力求用文艺的方式阐释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8场演出无观众中途离开
从虹桥艺术中心到国家大剧院,8场演出,从来没有观众中途离开。很多观众原本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听一听,没想到越听越被吸引,完全沉浸进去。一台红色文化主旋律朗诵会,为何有这么大的魔力?
“演出是一场场磨出来的,我们能感受到,每一场都比前一场有细节上的进步,我们花了很多功夫研究怎么把事情最大程度地做好。”黄景誉说。尚长荣朗诵的《西江月》带有独特的京韵之美,但在找朗诵配乐时,却碰到了难题。无论是西方交响乐,还是京剧锣鼓,都融不进这首作品的豪迈气概里,“80后”音乐编辑朱闻远只好在音乐的海洋里一首首盘摸,每筛选出一个版本,都会及时和尚长荣沟通。好容易剪辑好后,又根据现场朗诵效果反复修改,直至最终满意。
项目团队平均年龄37岁。为了这个项目,东方卫视中心调动了多个部门的青年骨干全力支持导演组工作,其中,包括很多细节工种。比如为了演出的完美呈现,“80后”字幕员黄虹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所有作品都是脱稿的,这对艺术家是一次挑战,对全程播放字幕屏的字幕员来说,也是一次极大的考验,在演出前做了充分测试,确保万无一失。
“我们希望朗诵会中体现一路走来的革命精神,所以调动各种文艺样式和可视可听的元素,让节目有可看性。”朗诵会中,既有慷慨激昂的红色主旋律文化元素,也结合了一些体现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作品。比如赵丽宏的《春天呵,请在中国落户》讲述了改革开放的主题,导演组就在背景视频中选择了著名画家吴冠中的江南古镇作品演绎,体现温婉的江南风情。诗歌中也有艺术节中心委约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创作的《时间的入口》,朗诵时,伴奏响起了“90后”青年作曲家龚天鹏谱写的《启航》的旋律,激昂中绽放着时代的力量。
各种精妙的情景化设置,让朗诵会成为一个个小故事。音乐、美术、舞蹈、表演、诗歌等各种艺术样式环绕包围,再加上艺术名家的精彩演绎,观众看得津津有味。
打造有标识度的文化产品
鲜花和掌声的背后,是第一线默默无闻的工作人员。沈敏相当于“舞台监督”的角色,负责节目的上下场、后台道具等,她和负责视音频衔接的徐娅萍一起,担任节目的主要导演。完成这样一场可视可听的演出,后台道具量很大,都靠沈敏在后台有条不紊地指挥,她和资深舞美道具总监何企洪一起通力配合,让每个环节都完美地衔接在一起。
演出人员众多,为了照顾好所有人,后台导演组分好工,每人从艺术上和生活上关心几个团队、几位朗诵艺术家。
舞台后区有两块滑板,很多演员都从那里上场,包括一群小荧星艺术团的孩子们。令人惊讶的是,这两块滑板是靠人力推动的。沈敏说,整个演出不能间断,尽管机械可以让滑板运行,但不能确保一定能推到时间点上,演员尤其是小朋友的安全性也不能得到完全保障。最后,舞美组决定用人来推,每块板后,都有三四名工作人员牢牢把握着演出节奏挥洒着辛勤汗水。
朗诵不同于演唱,每次都有不确定性。朗诵家会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进行不同的处理。现场包括音乐编辑、音响师、灯光师、视频播放员、字幕员等都会拿着导演组精心准备的特制诗歌文本,这个文本根据诗歌句子划分情绪点,并把高潮部分切开很多段,在制作中做好充分的预案。“无论台上如何变化,到了情绪点上都能推到音乐的高潮,实现视觉与听觉的高度融合。”徐娅萍说。
就是这样一个喜欢抠细节的团队,最终打造出了一台形式丰富、有标识度的文化产品。接下来,项目团队还会对品牌做延续,打算推出校园版,用创新方式让党的历史文化深入校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