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浦东的桃花快谢了,秋天的桃子怎么卖?
暮春时节,绿肥红瘦。再过几天,历时近一个月的上海桃花节也将落下帷幕。桃花节期间,浦东新区大团、新场、惠南、老港等乡镇的桃花给市民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么,当春华秋实之际,这些地区出产的桃子,能否快捷、方便地走进市民的家门口呢?
很多人可能以为,产桃区离上海城区这么近,桃农肯定会充分利用电子商务,通过网络销售来迅速衔接供需。其实不然。日前,上海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2017年度千村调查课题组发布的数据显示,在他们入户调查的全部农村样本中,81%的受访农户从来都不从事网络销售,仅有15%的农户一直从事网络销售。浦东新区桃农的情况也差不多。在浦东新区新场镇果园村,84%的受访桃农从来都不从事网络销售,只有8%的受访桃农一直从事网络销售。大部分桃子的销售仍然依靠“收购—批发—零售—消费”的传统模式,有些桃农甚至还依靠在马路边、街道边摆地摊的方式自产自销桃子。
传统销售模式的弊端显而易见。由于批零环节太多,生产端和消费端价格相差较大,消费者难以享受到更优惠的价格。与此同时,每个环节经营者可以分享的利润也被摊薄,桃农的经济回报更是受到影响。桃子属于易腐烂鲜果,在批零环节多、周期长的情况下,桃农在桃子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就要提前采摘,影响了品质和口感。而且,即使提前采摘,也难以避免在批零周期中造成的腐烂和损耗。由于缺乏电子商务和大数据支持下的精准匹配和精准预售,在桃子成熟的季节,随着大量桃子同时上市,经常出现果品积压、果贱伤农的情况。
很多桃农都知道网络销售的好处,但为什么不使用呢?他们的回答是“开网店太过复杂,不会操作,也无时间打理”。运营网店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时间精力,往往都不是埋头种桃的果农所能具备。
市场经济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获得显著经济效益的一个秘诀,就是发达的社会分工和紧密的产业合作。把这一原则适用到桃子身上,那么桃农只要管好生产优质桃子就行,至于它的包装、物流、销售、品牌,都应该交给其他专业机构去承担,而不是由一个个分散的农户去包揽。
简单来说,郊区农民不具备的专业能力,可能恰恰是城区市场里充分具有的;农业领域不具备的要素,恰是工业和服务业领域成熟的。但这些要素的流通并不顺畅——一部分农民欠缺供给侧改革的意识,一部分意识到改革需求的农民,则可能苦于缺乏必要的呼应。
“卖桃子”其实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典型案例。要让桃子卖好,恐怕需要把发达市场体系和生产要素更多更顺畅地导向郊区,尤其是将城区中司空见惯的专业分工模式导入郊区,使得农业生产搭上电子商务的快车。比如,有了发达物流和便捷电商的支持,市民完全有可能吃到当天采摘的新鲜成熟桃子。甚至,市民游客在观赏桃花的时候,就可以提前大半年时间下订单,预购某个果园的桃子。这种精准的预售模式,还可以有效规避果品积压、果贱伤农的风险。
再进一步,桃子产供销的完整产业链都有可能实现深刻的变革升级。比如,科研力量的导入,有可能加速优良新品种的培育和创新种植方法的推广。标准化体系的导入,可以实现桃子生产过程中的标准化、规范化,保证上市果品的质量稳定、规格标准。市场营销机构的导入,有助于创立知名的农产品原产地认证和市场品牌。发达的物流和商业流通渠道,可以帮助上海桃子走出上海,甚至走出国门。工业企业的导入,可以开拓桃子工业化深加工的新领域,提高终端产品的附加值。金融机构的导入,可以为整个桃子产业链筹集资金,并通过推出保险产品来规避桃子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存在的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等风险。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把城区和郊区纳入统一的市场体系之中,实现要素顺畅流动,破除市场体系中的“二元结构”。除了浦东新区的桃子之外,郊区生产的很多农产品都可以借助城区发达的生产要素和市场体系,探索产业模式和商业形态的创新,以期收获更大的技术红利、文化创意红利和市场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