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嘉定“三不怕”村支书让穷村换新颜
2018-03-19 13:45:42  |  来源:解放网  |  编辑:彭丽

  原标题:不怕事难、不怕事杂、不怕事多,沈彪32年来坚持探索破解农村基层治理难题“三不怕”村支书让穷村换新颜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9

沈彪在托老所和老人聊天 

  在嘉定区北管村,村党总支书记沈彪是众人眼中的“认真典范”,更因为其不怕事难、不怕事杂、不怕事多的“三不怕”精神,一步一步带领一个曾经付不起电费的穷村走上了安居乐业之途。

  招商引资

  打下扎实经济基础

  沿着沪翔高速一路向西,很快便进入到了北管村的村域范围。一路上,一块又一块的空地十分显眼,这些腾挪出来的空地都属于“五违四必”建筑,曾经也是村可支配收入的来源之一。

  但在整治面前,村党总支书记沈彪没有半点犹豫:30万平方米的五违四必整治,几十家违法经营企业搬离。因为如今的北管村不再是30多年前那个连电费都交不出的穷村,村里有底气放弃这些短期收益。而面对这批腾挪出来的新空间,以沈彪为代表的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们一直在商议:该如何利用这些空间补上村民新需求的短板。

  “前面20年忙招商引资,后面12年忙农村治理。”1986年任北管村党总支书记的沈彪坦言,如果早知道摆在自己面前的路如此艰难,可能就没有勇气接下这个担子。

  位于马陆镇东南部的北管村曾是镇里最穷的六个村之一,区域面积2.65平方公里,连条像样的马路都没有。北管村村委会主任邵伟梁还记得,当时和沈彪两人披星戴月地出门找企业来投资,不少人一看到坑洼的路面就失去了投资信心。

  最后,他们只能翻户口簿,希望能找到北管籍能人回乡帮助村子一起发展。高级工程师管允文就是被沈彪等人的诚心给打动,回来担任村办企业华通电器厂厂长。

  在这股子不怕难的劲头下,1995年,小小的北管村造起500亩的工业园,一时在全区引起轰动。那段交不出电费被剪去电线的穷日子也开始慢慢翻篇。如今,北管村年可支配收入已达2400万元,“穷村”彻底翻了身。

  补足短板

  钱袋子投向民生实事

  走进北陈路,街道两旁的商店鳞次栉比,休闲公园、托老所、门球场等配套设施也是应有尽有……“居民们的日常生活在这条马路上基本都可以得到满足,今年村里还要建生态公园、提升托老所能级,村民的生活是越来越幸福。”蔡家村民组长余晓东是最年轻的村民组长,他的话中透着一股油然而生的自豪。

  事实上,作为社会治理中的“短板”,村居治理并不只有修路、修公园、修托老所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在带领北管村脱掉穷村帽子之后,沈彪就已经意识到: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一定会产生新问题困扰村居治理。

  这个问题就是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后的有序管理。

  北管村户籍人口2400余人,外地来沪人员近1.2万人,高峰期甚至一度超过1.5万人。别的不说,单说用电用水,就远远超过了当初的负荷配比。

  于是,村委会通过提高公共配套设施,如公共厕所建设、水电用量多次扩容、下水管道多次翻修,才保障了基础供应。但除了基础设施问题,村居治理的难题还有不少:企业车辆乱停放、黑色小广告、随意乱设摊、进出人员无序等等。

  村组自治

  破解村居治理难题

  表面上看,这些问题错综复杂,但在沈彪看来,要解决这些问题,核心是人。因此,村组自治应运而生。

  北管村有11个村民小组,各村民小组实施封闭式管理。每个小组都有一位组长,公开选聘产生。姚家村民组长沈福兴,不但本地村民个个认识,90%以上的外来人员都叫得出名字。在他的案头,放着村民小组工作记录本、外来人口信息采集汇总表、户籍家庭信息采集汇总表等等7本台账。哪户房子出租?哪位老人独居?小组里再小的事,沈福兴心中都有一本明白账。

  2012—2015年,针对村民关心的49条民生问题,北管村实行了村组封闭式管理改造、村宅视频监控系统安装、车辆管控、小厨房整治等43项为民实事工程,总投资约1700万元。

  在村联勤指挥中心,依托于视频监控,各种乱贴小广告、乱停车尽收眼底,2分钟之内联勤人员必定会到现场进行处理。

  有商有量

  村规民约透着温情

  和城市里的社区不同,北管村很多村民都是世代居住于此,彼此之间可能拐两个弯就有共同熟人。所以,在一些看似微小的杂乱小事中,在依托村规民约的制度化管理之余,有商有量透着温情。

  民以食为天。在北管村有一批完全符合餐饮业要求的商户,却因为没有房产证等历史遗留问题而暂时办不出经营许可证。“一刀切”可能是最简单的管理方式,但考虑到村民实际需求,北管村与验收合格的经营户签约,同时加强日常监管,21家餐饮单位由此获得镇食安办发放的备案登记证。

  类似散发着温情的村规民约还有很多,针对本村葡萄种植户,只需每天缴纳10元管理费,就可在专门区域设摊;村民售卖自家种植的小菜,不花钱就能在菜场里做买卖。村民尹高宗说:“别看都是些小事,涉及的钱也不多,但有商有量的方式让大家都舒心。”

  沈彪告诉记者,基层治理的问题远不止这些。如何适应新变化、跟上新时代,为基层守好土、看好房、管好人、服好务,是北管村目前最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