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颁奖已经尘埃落定,遗憾的是,中国观众错过了“奥斯卡影帝”的电影《至暗时刻》。这部描述丘吉尔人生中最辉煌时刻的影片去年在内地电影院里上映时乏人问津。究其原因,不过就是缺少了目前中国电影市场青睐的商业特质、感官刺激。
在本届奥斯卡上,《至暗时刻》让加里·奥德曼轻松甩开对手, 他那种强大的气场,以及他对丘吉尔脆弱、孤独、无助状态的完美拿捏,绝妙地契合了丘吉尔的形象——安静状态下的孩子气,收放自如的幽默感,以及被焦虑操控时的自我封闭。而导演乔·赖特更是依靠完美的技巧,将一部几乎全是室内戏份的作品,拍摄得张弛有度。可以说,这部电影完全打开了外界对于传记电影的认知和想象,但可惜的是,这是一部在中国电影市场被严重“忽视”的经典作品。
目前在中国电影市场上,火爆的电影是有规律可循的,基本上要直白浅显易懂,或者一“燃”到底,要么插科打诨,笑料丰富。稍带一点人文反思、文艺气质,都会让投资方联想到“票房危机”。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电影很难有所突破,可以说,现在的中国导演,特别是年轻导演拍观众想看的商业电影已经特别熟练,宣传方使用起营销策略也是得心应手,商业模式已经顺利地渗透到了电影人血液里,但是,对于艺术的探寻却显然缺少突破。这些年来,中国电影很难有精彩的作品在国际A类电影节上向全球展现,相比于第五代导演对于中国电影的大胆创新,中国电影的艺术水准亟待提高。国产电影还习惯于电影的平面的扩展,而国际上的电影人却注重维度上的深挖。
有些中国电影的创作者不是在培育观众的电影修为,而是来迎合某些庸俗的审美,用高票房掩盖了缺陷,造就了把苍白的作品当喜剧片“享受”的观众, 为一些急功近利的电影人树立了“成功”的样本,而其结果,则会造成一代人的文化停滞。
电影带着艺术与商业并重的特质,而太多掘金者的进入,正在让它发生倾斜,驶离专业创作的轨道。虽然国产片里也有不少也是诚心之作,但是,中国不能仅仅满足于低头制造浅显易懂的电影商品,也应该抬头看看外面的世界,清醒地看到欧美电影人从内容到表达方式都已迭代更新。中国电影急需再向上迈进一个台阶,在电影美学、创意元素、多元化、差异化上下功夫。
文/本报记者 肖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