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喜乐元宵 留住申城新春最后的年味
2018-03-02 13:47:23  |  来源:东方网  |  编辑:彭丽

  原标题:【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喜乐元宵 留住申城新春最后的年味

  花市灯如昼,又是元宵时。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赏灯、猜谜、吃元宵、扎兔子灯是世代相沿的元宵节习俗。“闹元宵”在中国至少有上千年传统,火树银花之下,古人手执锣鼓、且行且击,满街鼎沸,寓意新的一年热热闹闹、红红火火。

  元宵节过完,意味着“年”也过完了。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大多数人早在初七初八就开始上班,但元宵节的“闹猛”,还是要“轧”。就像是灯会,虽然明知人挤人,但还是要去;老字号汤团店的等候队伍再长,也还是要排。

  “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今年的月圆之日,愿您人月两团圆。

  最爱那一口热热的汤圆

  沪上老字号汤圆店生意兴隆人气超旺

  卖汤圆,卖汤圆,吃了汤圆好团圆。“正月十五闹元宵”,家家户户必然少不了一碗香甜美味的汤圆。随着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临近,沪上多家老字号汤圆店人山人海。踏着元宵佳节的脚步,劳动报记者带大家感受那一碗承载着记忆与风尚的汤圆,以及最体现年味的民俗。

  王家沙:一碗“蟹粉汤圆”笑傲江湖元宵当天销量预计达3万余盒

  尽管“水磨糯米粉加猪油芝麻馅”被默认为汤圆最传统的款式,但在上海,也流行“咸汤圆”。其中,老字号王家沙点心店首创的“蟹粉汤圆”也许可以列上最受百姓欢迎的咸汤圆榜单。记者在位于南京西路上的王家沙总店见到,前来购买汤圆的市民大排长龙。一盒甜而不腻的黑洋沙汤圆,加上一盒鲜肉或蟹粉汤圆,成为大多数人的“标配”选择。

  老字号对馅料尤为讲究。据介绍,王家沙的蟹粉汤圆采用新鲜河蟹拆肉,而所用猪肉也是优等品质,又坚持手工包裹,所以一直受到市民青睐。记者在店内见到,师傅们一手摘一撮糯米团、捏出空心壳,中间稍厚、边口稍薄,一手挑出大块的蟹粉或是黑洋酥馅料,再熟稔地提裥、提花,短短十秒,一只个大料足的汤圆就做好了。

  为何有的汤圆是圆的,有的汤圆则有尖角?面对记者的提问,一名包汤圆的师傅指出,主要是因为馅料不同。“一般来说,带角的汤圆都是咸口的。这中间有部分原因是因为咸馅用料多为易散开的食材,例如鲜肉、蔬菜丁等,如果用圆汤团搓的方法,很难把馅料很好地包裹住,所以只能用类似饺子掐捏的方法收口,这样就会有个突出的部分,进而演变成为多了一个尖的样子。”

  汤圆越是受欢迎,师傅们也就越忙,而且越临近元宵忙碌程度越高。这两天,总店的30多名点心师傅加班加点,就是为了确保每位顾客都能满载而归。据王家沙餐饮股份公司副总经理刘重亮介绍,今年从春节前两周起,汤圆就进入了销售高峰,日均销售2万余盒,预计元宵当天的销量将达3万余盒。为此,许多员工都牺牲了休息时间。有些人凌晨四五点就要到岗,一直忙到深夜才能收工。“单单是面粉,我们每天都要用掉1500斤,工作量可想而知。”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楼售卖汤圆的窗口,市民可以见到“蛋黄肉松汤圆”、“豆黄汤圆”等新奇口味。“豆黄汤圆是我们今年的新品。馅心制作步骤是先将黄豆炒熟,随后磨成粉,再加些猪油,是甜口。”据悉,在元宵节期间,店内还将特别供应虾蟹汤圆。有市民表示,虽然机器制作的汤团比手工制作的汤团价格实惠不少,但是口味和手艺也是一份文化遗产。难能可贵的是,除了传承这份精神,王家沙也在寻求着突破与创新。

  宁波汤团店:小小汤圆承载着一份情怀体现老百姓过年的仪式感

  豫园路112号,一栋修旧如旧的仿明代砖木结构房子,飞檐翘角下悬挂着一块金字招牌:宁波汤团店。这里不仅吸引游客慕名而来,还有不少上海当地老百姓前来寻找记忆中的年味。这两天,店里平均一天要卖10万个汤圆。据负责人徐正留透露,最受市民欢迎的还是芝麻汤圆,一天大概销售6万个,紧接其后的是荠菜鲜肉汤圆和鲜肉汤圆,后两者平均每天也能各卖掉2万多个。

  在宁波汤团店一楼,有两位颇有经验的师傅正马不停蹄地包着汤圆,不少顾客隔着玻璃好奇地打量着。“汤圆好吃的关键在于用料和工艺。”据已经包了10余年汤圆的胡群介绍,宁波汤园店的面粉,由三象粉、常熟粉、元进粉三种混合,再加入煮熟的糯米,加之手工制作,因此入口即化,糯中带韧。而在馅心方面,芝麻选取纯黑芝麻,荠菜、猪肉也是每日清洗切配,确保新鲜。

  不仅如此,有关宁波汤圆店的馅心还有个小故事。上世纪中叶,笑星卓别林访问上海,在滑稽明星韩兰根的陪同下,品尝宁波汤圆。由于汤圆纯手工制作,需经过八道工序,待汤圆一上桌,卓别林不忍下著,片刻才问:“如此弹丸大小的汤圆,馅心是怎样制成的?”韩兰根笑答:“此系祖传秘方,无可奉告。”从此,宁波汤圆美名远扬。

  宁波汤圆洁白圆润,咬开皮子油香四溢,糯而不粘,鲜爽可口,令人称绝,可谓香、甜、鲜、滑、糯集于一身。怎么煮出好吃的汤圆,也是个技术活。据介绍,宁波汤团店用的是两口有年头的大铁锅,用铁盘装着来下锅,甜的一盘96只,咸的一盘48只,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负责。什么时候下汤圆,什么时候加凉水,要多长时间都有讲究。汤圆下水后,要不停搅拌,以防黏锅底。在适当时候加凉水为了“润”皮,让皮有弹性而不会糊掉。一般甜汤圆下7至8分钟,咸汤圆10分钟。

  不过,为何吃汤圆要特意跑到城隍庙来吃?徐正留笑言,这是因为他们店里的汤圆能满足上海老百姓的口味,也承载着一份情怀。

  “其实,仔细观察就能知道,正宗的宁波芝麻汤圆个头比我们店里卖的还要大一些。1945年,我们店的创始人顾顺兴在城隍庙摆摊卖宁波汤圆,当时卖的也是大个头的芝麻汤圆。”不过,徐正留说,随着越来越多顾客近悦远来,师傅们察觉到,上海人更喜爱精致、小巧的点心。于是乎,他们手中的汤圆也悄无声息地“小”了起来,这也更契合上海人的饮食审美。徐正留说,与许多来逛豫园顺便买一碗吃的游客不同,一些本地的“忠实粉丝”每逢元宵节就会专门到这里来吃汤团。“有一位上海老爷叔,小时候每年元宵都会来店里吃汤圆。如今,他还是坚持每年元宵来,一口气可以吃上三碗芝麻汤团。也有些老奶奶,会特地来店里买元宵馅心回家自己包。在他们心中,吃汤圆、包汤圆都更像是一种仪式:过年了。”

  一盏兔子灯传承千年

  “江南灯王”传人为何重拾技艺

  火在原始社会就被人类奉茗神明般地崇拜着。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神圣的火演绎成了灯和灯彩,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南北朝诞生以来,最古老的一盏灯就是兔子灯,这种仪式传承已经超过一千年了。

  千年岁月在流逝,而风俗仍历历在目。元宵节一到,兔子灯走俏。在造型各异、琳琅满目的兔子灯中,有一种兔子灯与众不同:小巧玲珑的造型,配上五彩绸布做的灯罩、缀以缤纷的小花,不仅活灵活现,更是精巧绝伦,令人爱不释手。这就是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何氏灯彩”。而这些灯彩都出自“江南灯王”何克明之女、“何氏灯彩”第二代传人何彩虹之手。

  “灯王”作品被博物馆收藏

  “何氏灯彩”,自然要从其创始人何克明说起。

  何克明人称“江南灯王”,是立体动物灯的创立者。他12岁开始扎灯彩,擅长吸收西洋雕塑艺术,以动物造型为骨架,用铅丝缠绕皱纸替代传统竹篾,动物造型更精准、姿态更传神。1986年获“特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他的灯彩作品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多国元首。

  在康定路上的一间10多平方米的小屋里,何阿婆对劳动报记者回忆起“江南灯王”的轶事。

  1953年,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点名让何克明“出山”,做一盏“百鸟朝凤”的花灯参加北京举办的灯彩评选。这盏花灯的造型是中心有一只凤凰,四周有一百只形态各异的鸟围绕着凤凰,寓意国泰民安,尊显雍容华贵之美。经评比,何克明的“百鸟朝凤”获得一等奖,作品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市政府还奖励了父亲几百元现金,而当时上海普通工人的平均工资只有十几元,这简直就是一笔巨款。”说起这段往事,何阿婆十分自豪。

  后来,上海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了。成立之初,来自上海滩的十大艺人“工匠”汇聚于此,灯彩手艺的代表人物就是何克明。何阿婆给劳动报记者拿出了一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编的宣传册,在灯彩一页上写有“灯彩工艺大师何克明创立‘立体动物灯彩’流派,人称‘江南灯王’。作品以用著名的中国丝绸和绫、罗、缎、锦等为材料,工艺精巧,具有造型生动、色彩浓郁、金碧辉煌的特色。”

  古稀之年开始学做灯彩

  何阿婆原来并不会做灯彩,父亲也从来没有传授技艺。转折点发生在何阿婆70岁那一年。2008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何克明的灯彩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何阿婆听到这个消息后,激动得好几天都没睡好觉。随后,她在自己的古稀之年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接过父亲这份手艺。

  凭着和老父亲在一起生活28年的耳濡目染,何阿婆虽说没跟着父亲系统学习过制作灯彩,但还是慢慢上手了。一个灯彩的制作有50多道工序,30多种饰品材料,何阿婆需要马不停蹄地做上整整一天。

  2013年起,静安区妇联曾邀请何阿婆为社区里的单亲妈妈和家境困难的妈妈做灯彩培训班。然而很遗憾,这么多年下来只有一个学生还在坚持。“也许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人‘望灯却步’了”,何阿婆感慨道。

  传统手工灯彩重新走俏

  一开始,何阿婆做得最多的是兔子灯、和平鸽灯、金鱼灯和鲤鱼灯。2010年,在参观了世博会澳大利亚馆后,何阿婆看到该馆外形设计得像玉兔宫灯,非常漂亮。从此,她萌生了专攻兔子灯的想法。何阿婆对记者透露了一个秘密,不仅因为是十二生肖中兔子的外形最可爱和讨人喜爱,还因为自己也属兔子。

  何阿婆拿出一只兔子灯介绍道:“最难做的就是兔子头,别看它就两个圈,其实这两个圈要摆好很难。还有身上套在一起的7个钢丝圈,要套得稳固圆润也十分讲究功力,没有三四年的工夫拿不下来。”何阿婆说,有的灯彩看上去结构复杂,其实在内行眼里技术难度系数并不高,反而是有的看似简单的东西却考验制作者的功底。

  几年前,何阿婆还摸索制作出只有鸡蛋大小的迷你兔子灯,精致小巧,配上透明灯罩,堪称艺术品。可惜,由于近两年视力下降,家中仅有的几只迷你兔子灯已成“绝版”。

  这几年,通过口口相传,“何氏灯彩”的名气也越来越响。去年,有家单位一下子就向何阿婆定了500只兔子灯。这几天,昆山的一家单位也慕名而来,请何阿婆的兔子灯前去为元宵节“助阵”。“因为市场上多是流水线上生产的塑料花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意识的提高,传统的手工灯彩又开始吃香起来了。”何阿婆笑着说。

  抓住新春佳节最后的“年味”

  在人们眼里,“没出十五都是年”:元宵节过完,年就过完了。假如你想抓住新春佳节里最后的“年味”,那这些有趣的活动一定不能错过。

  猜灯谜赏灯两不误

  元宵节灯谜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观灯猜谜的习俗。猜灯谜又称打灯谜,这一种汉族民俗文化自南宋起开始流行,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那么,上海有哪些地方能猜灯谜呢?记者了解到,元宵节当天,枫泾古镇长廊、金圃宅第内搭建灯笼长廊,并悬挂上千条谜条,等待现场游客参与猜谜活动。同时,枫泾古镇的古戏台建在原枫泾北城隍庙广场上,一面贴街,一面临河,每逢演戏,元宵节当天10点至11点,从水路乘船而来的观众可坐在船上看戏,听戏。

  而在南翔老街,主办方为市民游客们准备了为期三天的檀园传统灯谜会。现场,精心挑选的数百条灯谜悬于手工花灯之下。而近300只纯手工打造、创意独特、颇具个性的花灯则全部出自南翔小学和宝翔幼儿园两所学校的学生之手。

  逛庙会感受海派年俗

  正月十五、十六两天,嘉定博物馆为市民准备了一场盛大的庙会,等你一起“穿越元宵”。其中,既有还原一场祝祷典礼、挑战科举小游戏、亲自体验古代科考等,也有画糖画、捏泥人、剪窗花、做木版年画……就连消失已久的“狮子舞”也将重新演绎。不仅如此,你还可以参与古代贵族之间的宴饮游戏、制作一枚汉服书签。

  在新场古镇,除了元宵节特有的传统节目———猜灯谜之外,主办方还为市民请来了国家级剪纸传承人马娇来到现场为大家现场教学传统剪纸手艺。此外,还有青年手工艺大师现场进行兔灯教学制作,以及美术大家现场指导彩灯涂鸦。

  享受民俗文化盛宴

  元宵节,上海群众艺术馆将呈现一场传统文化、节日与民俗文化的盛宴,五大活动带你感受传统元宵节喜庆。据介绍,元宵节当天下午,将举行一场古代婚礼,以中国历史上文化高度繁荣的唐朝为背景,通过舞台演绎,展现汉服、民俗、乐舞、皮影、说唱等丰富内容。四楼多功能厅将上演皮影戏西游记《火焰山》,还特别邀请到中国民间皮影艺术馆副馆长马静为大家介绍皮影的由来与种类,详细介绍皮影的发展史。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元宵节当天,群艺馆将邀请评弹名家周红老师坐镇现场,以评弹和诗词为线索,串起那些情愫深深的话语。在醉白池公园雕花厅,松江吴松古琴社也将为市民游客带来“云间清音”古琴雅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