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74岁“枫泾故事大王”唐秀芳每天坐公交到乡间讲故事,忙起来跟年轻人没两样 给百姓带来快乐,有种幸福感
唐秀芳充满感情又特别“接地气”的生动宣讲,让农民、教师、党员、干部等不同群体都能听得津津有味。 资料照片
74岁的唐秀芳,是枫泾镇一位颇具知名度的乡土故事员。她常年活跃在金山的田间村头,为百姓讲演一个个生动有趣而有教育意义的方言故事,一晃就过去了40多年。
最近,记者再次听闻唐阿姨的消息,居然是“她的双手连水杯都握不住”……然而,她依然每天坐公交到乡间讲故事,只不过,身边多了一位热心志愿者当她的“护工”。
去年11月以来,作为金山区十九大宣讲团成员,唐秀芳已经在全区各村居、单位宣讲了近30场。她那充满感情又特别“接地气”的生动宣讲,让农民、教师、党员、干部等不同群体都能听得津津有味。因此,当地不少村居、单位都争相请她去“讲课”。
讲故事不用道具不化妆
记者见到唐阿姨时,她刚在金卫小学讲完“一堂课”,听众是学校的老师们,宣讲的是十九大报告。
一见面,她立刻叫出了记者的名字,并乐呵呵地伸出了右手来握手。记者赶紧也伸出手去,当握住老人的手时才感受到,她的手已明显丧失了抓握的能力,而手臂也并不能轻松地抬起来。但看到她一双大眼睛还是炯炯有神,熟悉的脸上也依然盛满了笑意,记者总算放下心来。
“事情也怪了。我的手不行了,但脚还是行的,而且,脑子好像更灵了。我现在的每一场宣讲都不用讲稿的,内容全部都背下来了。我以前讲过的几百个方言故事,也都在我的脑子里呢,可以连续讲5个小时……”难怪她能获得上海市故事讲述家、上海东方讲坛“法制故事演讲员”、枫泾故事大王等一系列称号,并在金山当地百姓中广受好评。
唐秀芳告诉记者,她1974年在枫泾参加工作,先后担任村妇女主任、地毯厂厂长、枫泾图书馆图书采编员等职务。年轻时,镇里进行故事员培训,她被成功挖掘出来,后来越讲越精彩。1995年,她退休了,枫泾镇成立了唐秀芳故事队、唐秀芳工作室,她也成了一名比退休前还要忙碌的志愿者。
丰富的生活阅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让她对很多案例信手拈来,讲解起来也真实可感。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唐秀芳表达能力强,操着一口娴熟的金山方言,声音清脆洪亮,讲起故事来不用道具、不化妆,就能讲得绘声绘色。
在十九大召开期间,她以“回顾十八大,喜迎十九大”为主题先后宣讲了40多场,足迹遍布枫泾镇、金山卫镇、石化街道、金山工业区等地域,成为金山区宣扬十九大精神的一道喜人风景。
百姓故事让百姓自己说
“过去老百姓盼温饱,现在老百姓盼环保;过去老百姓求生存,现在我们求生态。”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组织上入党一生只有一次,思想上入党要一生一世。”
大道理也可以讲得很通俗、很生动。对于唐秀芳讲的这些“接地气”的顺口溜儿,台下观众总是听得聚精会神,不时频频点头。
唐秀芳宣讲十九大精神,就像是一场生动的交流会,没有过多的理论,大多是从身边的小事讲起,中间不时与听众互动。一个半小时宣讲下来,在座的听众很少有人离席。
由于宣讲的对象大多是农村党员、老干部、妇女代表等,因此她在讲解中格外地注重同听众达成生活和情感上的共鸣。
唐秀芳的记忆力惊人,每次演讲都全程脱稿。对十九大报告中的相关提法、内容,更是能原原本本讲述,让基层听众格外赞叹和钦佩。
路再远也要乘公交车去
“只要我还走得动,就要到基层去讲故事。要是不让我讲故事,我肯定是不开心的。”临走,唐阿姨再次表明自己的决心。
也因此,唐阿姨的儿子十分支持她的忙碌。每天7时多,唐阿姨就要出门去工作室了,儿子便提出自己开车上班路上顺便送母亲一程。但唐阿姨总是谢绝儿子的好意,坚持步行半小时去工作室,理由是“不能让脚也废掉”,多走路身体才更健康,才有力气下乡讲故事。
现在,无论哪里打电话请她去讲故事、做宣传,她都一口答应下来,不计时间、不讲排场,再远的路也要自己乘公交车去。“我是个草根故事员,大家夸赞我,我心里美滋滋的,有种被认同的幸福感。我给百姓带来快乐,自己也感到了幸福!”
讲故事40多年,唐秀芳从不吝于把自己几十年来积累的经验分享给青年故事员,比如“接到稿子先要用自己的语言试讲,边讲边改,二度创作”“排比句快而不乱,悲痛时慢而不断,伤心处低而不哑,大喊时高而不嘶”等等。
如今,唐秀芳虽然提笔艰难,但还保留着用笔记本记录每天安排的习惯。她的笔记本上,请志愿者帮忙整理了丰富的内容,有宣讲的初稿,有突然冒出的灵感,也有每天的日常。比如,每月去友好居委会、枫香名苑、新苑小区三个基层学习点授课,每周一次青年故事队员的培训,每月三次的敬老院活动,时不时去派出所做调解员,应邀去其他村居讲课……70多岁的她忙起来,跟年轻人没什么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