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五年,立法探索“双组长”、监督探索“询问常态化”、代表探索“携主题问计” 人大:“微创新”助力“积小步成大步”
■本届人大共制定地方性法规30件,修改74件(次),废止10件,制定和修改法律性问题决定11件,五年立法规划基本完成
■五年来,市人大收到4041件代表建议,其中有765件代表建议得到了进一步的跟踪推进,“解决采纳”的比例为历届最高
回首这五年,德甄代表不会忘记一次难忘的履职。她在人代会上的一次发言,促成了合庆镇环境的转变,完成了“黄妈妈的心愿”。为此,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专项监督和专题询问,组织代表赴16个区28个重点地块进行全覆盖监督调研。
回首这五年,余国强代表不会忘记一场特殊的会议,他连续追踪的道路隔离栏难题,市人大为此专门开了一场代表建议督办会,把承办部门请到现场与他对话。
回首这五年,许丽萍代表不会忘记与居民的一段对话,当她带着养老、食品安全立法的调查问卷走下社区时,居民们跟她说,从来没有感到立法离自己那么近。
这些创新的小细节贯穿在第十四届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工作中。正如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殷一璀所说,人大工作要在传承中创新发展,通过各工作环节和工作程序上的“微创新”,积小步、不停步、成大步。
改革决策与立法决策相衔接
盘点这五年的地方立法,一个鲜明标志就是推进“改革决策与立法决策的协调同步”。
2013年第十四届人大开局之际,有关改革创新的立法条款引发讨论,“如果改革失败,能否责任豁免?”几经审议,最终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促进改革创新的决定》,明确改革创新没有取得预期成效,但勤勉履职不谋私利的,可以依法免责。有评价说,该法在全社会营造了有利于改革创新的制度环境,宣示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改革导向。
2013年9月,上海自贸区挂牌,地方立法同步提上日程。不过,立法伊始遭遇难点: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还在动态推进当中,许多内容涉及国家事权,如何避免越权立法?如何把先行先试、实践展开尚不充分的政策纳入地方立法?面对这些难点,常委会稳妥处理了改革和立法、中央和地方、政府和市场、引领和规范、前瞻和稳定等重大关系,及时制定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从制度层面保障了自贸区先行先试的顺利进行。
“发挥立法的引领作用,推动涉及本市改革发展全局和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立法,这是上海推进改革创新、民生改善立法上的鲜明特点。”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丁伟说。
据统计,本届人大共制定地方性法规30件,修改74件(次),废止10件,制定和修改法律性问题决定11件,五年立法规划基本完成。有从零到一的立法突破:常委会历时三年起草出台《社会信用条例》,推进“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理念落地,成为全国首部社会信用建设的综合性法规;有开门立法促“善治”:在道路交通管理立法过程中,市人大召开了60多场座谈会,征集350多位人大代表和8500多位市民的意见建议,对禁止鸣喇叭、道路停车管理、机动车多次违法处罚等问题多次论证,开门立法意味深足。
立法的“微创新”还体现在立法的体制机制上,本届人大探索建立常委会副主任和副市长共同牵头负责的双组长制,发挥人大主导立法作用;与民众息息相关的重要法规草案上了人民代表大会,800多名代表一起来审议表决。
持续跟踪和问效机制不断健全
梳理这五年的人大监督,闪过很多这样的分镜头。
高温天37℃,却不妨碍一段骑行监督之旅。执法检查组踏着共享单车,一路骑、一路看。他们从人民大道一直骑到打浦桥,经过了有机非隔离设置的道路,也经过了机非混行的道路。骑行一结束,执法检查组就举行了一个小型座谈会,一线体验的代表争相为慢行环境建言献策。
晚高峰时段,20位代表悄然“上岗”,他们以“志愿者”的身份出现在人民广场地铁站。那天,套上红马甲、驻守在闸机口的马卫星代表直言,“这次感受不一样!我们既是志愿者,也是观察者。”贴身体验了“潮汐式”通勤后,执法检查小组对轨道交通的建言更有针对性了。
据统计,这五年,市人大共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40项,组织执法检查16项,开展计划预算监督25项。旧区改造、大气污染防治、食品安全、司法改革、审计整改等监督工作深入实施,监督工作的持续跟踪和问效机制不断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进一步加强。
不仅是监督议题丰富多样,监督形式也在不断“微创新”。比如小型深入,不搞大呼隆式检查;以暗访为主,不搞打招呼式调研。
这五年,市人大一直在探索“询问常态化”,“微创新”也在不断迭代:比如启动“边审议边询问”机制,实行广播直播、网络视频直播。列席的人大代表还坐到了专题询问席,和常委会组成人员一起参与询问。“食品安全”已成为执法检查的老面孔,却不妨碍监督方式的推陈出新。市人大从2013年起就探索成立代表专业调研组,由其自主设计调研方案,与执法检查组同步平行调研,一起将“舌尖上的安全”追问到底。一次次的明察暗访,一场场的交流碰撞,外行代表也渐渐试练成了专业选手。
代表履职愈发彰显“桥梁”角色
回首这五年的代表活动,不难发现,代表的角色变得多元,履职渠道有了新拓展。
社区是他们了解社情民意的最佳窗口。每次下社区,代表们都会“携主题问计”,即带着一份即将提交审议的法规草案样本来征求居民的建议。有了这个“微创新”,代表与居民的互动更顺畅了。五年来,总计4500多人次的代表围绕急救医疗服务、道路交通管理、食品安全、公共场所控烟、城市顽症治理等主题进社区听取意见建议。
议案和建议是他们的履职利器。为让这些议案和建议得到更好的解决和落实,市人大进行微创新,组织“回头看”和督办活动。对代表反复提却不见落实的建议,市人大会为此专门开一场督办会。据统计,五年来,市人大收到4041件代表建议,其中有765件代表建议得到了进一步的跟踪推进,“解决采纳”的比例为历届最高。
按照规定,每位常委会组成人员通过各种方式固定联系8—15位代表,各专门委员会还组建了9个代表专业小组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这张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履职网,让代表履职游刃有余。
这五年,王玉香代表欣喜看到,持续多年的中小学教材配套磁带的“梗”终被消除;看到老公房加装电梯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连续提了13份建议的曹兆麟代表松了一口气;多条区际“断头路”一一对接完成,陆盘山等代表的美好期盼成真……
代表们感叹,“微创新”促进带动了履职水平的提高,也愈发彰显代表的“桥梁”角色:代表与政府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多了,也离选民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