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浦东曹氏老宅初断为明末清初建造
2018-01-18 10:44:49  |  来源:解放网  |  编辑:彭丽

  原标题:浦东曹氏老宅初断为明末清初建造 政协委员拟提案将其列入历史文化风貌街坊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9

外墙上的镂空花窗是专家断定建造年代的依据之一 晨报记者张佳琪

  曹氏老宅到底是什么年代的建筑?它的保护价值与意义何在?曹氏后人手中的族谱究竟是不是有价值的历史资料……昨日,部分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和专家在浦东高行对曹氏老宅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后,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市政协常委、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马建勋也向记者表示,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将进一步做好素材与资料的搜集与认证,争取能尽快形成提案,呼吁将高行曹宅列入历史文化风貌街坊。

  现场探访

  祠堂家庙牌坊全都有

  曹宅是一个家族建筑群,位于高行老集镇。建筑群占地面积17850平方米:东至高行街,南为万安街,西为复兴路,北到连通黄浦江的卢九沟。其东南角有文保单位“万安楼”,东北角为“高行八景”之一的“四通桥”。

  建筑群以二层楼为主,高大宽敞。有高达六七米的防火墙,围成几个相对独立的院落。几进深、对称式、石库门、仪门斗、观音斗、蠡壳窗,充满着本土建筑元素。主要厅堂由珍贵木材构建,至今不腐。整个建筑不但有住宅,还有曹氏宗祠堂、曹氏家庙、曹氏牌坊。

  目前,这里的大多数居民已搬离,尚未处理的碎砖瓦砾随处可见。

  从一条狭窄的弄堂进入后,眼前的世界突然豁然开朗:高高的门头上模糊可见“行”、“孝”二字。走上二楼,又宽又大的地板显得格外气派。尽管整体建筑已经有些破败,但从细节处不难想见主人当时的辉煌。

  木柱、青砖显建筑气派

  70多岁的原住民徐永盛告诉记者,他们家从明代就居住在高行,在他小时候就在曹氏老宅里面玩过,那是一条又黑又长的长廊,当地人都戏称它为“鬼弄堂”,是孩子们最喜欢躲猫猫的地方。

  “你看这些木柱,从一楼到二楼都是完整的一根,整个曹氏老宅有37根这样的柱子,没有一点实力,怎么可能?”在徐永盛的记忆中,曹家的大门也很气派,差不多有现代屋门的八扇面宽,东部原有打更人值班的更楼。

  市政协委员俞亮鑫与朱少伟两人一边聆听老徐的讲述,一边仔细地用手机拍下老宅面貌。原上海建工集团装饰公司历史建筑研究中心副主任侯建设是有备而来,掏出了事先准备的放大镜,仔仔细细地探究建筑的每个角落,尤其是几块门头砖,引起了他很大的兴趣。“这些砖不是常见的民居小砖,都是面积很大的青砖,可见当时宅子主人的实力。”

  从老宅向北走是卢九沟。“靠近曹家这一侧的驳岸都是曹家当时建的,时至今日几百年过去了依然可用。”徐永盛肚里关于曹家老宅的故事可以说上几天。

  专家讨论

  1、保护的价值几何?

  曹家老宅是一座有故事的宅子,这点在委员与专家们的现场走访中,得到了一致的看法,但是这座宅子究竟建造于什么年代呢?其建造的年代是否足够支撑起老宅的保护价值?

  从建筑材料的建筑本体的风格上,侯建设给出的答案是明末清初。

  他认为,明代前期的建筑规制非常严谨,民众不敢轻易违抗。“一二品大员的房屋厅堂为五间九架,低级官员厅堂三间七架,平民厅堂三间五架还不能有斗拱,直到明末清初斗拱装饰才慢慢流行开来。”曹氏老宅的建筑风格十分简洁敦厚,用料、用材十分考究,有些地方有斗拱装饰,厅堂开面也开阔,因此对于平民来说,是不太可能在明代前期建造这样的民居。

  石库门专家委员会成员娄承浩认同侯建设的看法,他表示,曹家老宅内外有多株古树,有些甚至是挂牌古树,同样是最好的历史证明。不仅如此,老宅7米高外墙上雕着的镂空花窗,与周浦镇明朝太常寺卿姚埙的故居相似;门窗的设计则与新场镇的明代建筑闵家湾古宅相似,也让他有了上述的论断。

  事实上,要论证出老宅的年代并不困难。在调研中,委员们也了解到,当地政府已经委托同济大学等专业机构开始了勘测,目前工作人员已经先后前往老宅勘测过6次,预计春节后可以形成初步报告。

  2、该用什么方式进行保护?

  “无论是清初还是明末,对上海来说都非常有价值,这是毫无疑问的。”上海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雪敏认为,虽然建筑被不同程度的损毁,但曹氏老宅的建筑群主体轮廓还在,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保护。

  市政协委员俞亮鑫认为,老宅的部分被损已经是事实,但究竟损毁程度如何,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因此,他认为现在首先要对这片建筑的存在情况进行认真调查,再对目前两栋风貌保存较好的主体建筑进行保护,至于被损的部分是否要复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考量。

  侯建设则提出,无论是单体建筑的保护,还是整片建筑群的保护,他最不支持的就是异地迁移保护。“失去了原本的根与土壤,被保护的建筑还有意义吗?”

  对于侯建设的观点,张雪敏、娄承浩等人都表示了高度赞同,他们认为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应该首先将老宅围起来,拆除的构件另觅他处存放,防止偷盗、破坏事件的发生,等待最终的说法落定。“曾看到有人将很长的大石条从现场挖出来运走,有些大石条甚至四分五裂,看着这些构件,实在觉得太可惜了。”一直关注此事的娄承浩这样告诉记者。

  3、曹氏族谱究竟有多大史料价值?

  周敏法说,《平阳曹氏族谱》卷首有《范溪旧序》,曰:“沪渎曹氏……因宋室多故,而迁居跸临安,……遵而家于上海镇(熙宁七年置上海镇于华亭)者,则济阳之裔也。”大意是说,曹氏自宋室南渡来上海镇,是济阳王曹彬之后。

  他说,上海建镇是上海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一直没有明确年份记载,这份载明上海建镇确切年代的宋代史料《范溪旧序》堪称上海“出生证明”,证明上海应该是944岁。

  “如此大型的家族建筑群,在浦东乃至上海地区都极为罕见,加上其族谱的存在,不但是浦东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上海本土建筑的活化石。”周敏法如此表示。

  马建勋认为,曹氏老宅的保护意义除了单体建筑与建筑群外,附着于建筑上的诸如家谱等东西也是弥足珍贵的。“原住民、老房子、根脉还在,如果对这再不珍惜就太可惜了。我们还要不断呼吁与推动,让这片老房子得到有效的保护,才能真正放心。”

  与会专家委员们认为,曹氏老宅的拆除已经停止,应该邀请有关机构鉴定其价值,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如果符合申报条件,同相关文保单位进行申报工作,申报文物建筑与风貌街坊。

  不过,在与会者的心中,还有一个疑问:在上海如此重视历史建筑与文化脉络保护的时下,相关政府部门不断摸底、不断排查、不断扩容,为什么还有如“曹氏老宅”一样的漏网之鱼?可能,背后的问题更要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