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宁天山街道非成套房屋将迎独立煤卫
2018-01-17 09:39:38  |  来源:解放网  |  编辑:彭丽

  原标题:大调研 | 长宁天山街道近8万平方米非成套房屋年内迎来独立煤卫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5

  墙外是高档写字楼和名牌林立的大型商场,一墙之隔的居民区里却每天上演着三户人家共用一个抽水马桶的日常。在长宁区天山路街道,城市二元结构正愈发显现,与邻居合用煤卫60余年的居民们都迫切期盼着能用上专属于自己家的厕所和厨房。

  今年,这一夙愿终于要实现了。记者从长宁区政府了解到,今年长宁区把改善居住环境作为全区大调研的重点之一。其中,天山街道的天义、天山、紫云等三个居民区近8万平方米非成套房屋将完成煤卫改造,剩余13.8万平方米非成套改造也将在年内启动。预计到2020年,基本完成全区24.6万平方米的非成套公房成套化改造。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6_副本

天山路街道天义居民区,小区内已经有7幢居民楼开始非成套改造施工。

  上厕所轮流,炒菜不敢转身

  “没地方下脚”到底是怎样一种体验?在玉屏南路345弄小区每户居民家中,但凡要使用厨房、厕所,这样的情况就无时无刻不在上演。家住小区23号2楼的马阿姨指着摆在家门口的灶台一边比划一边告诉记者,由于要和另外两户邻居共用厨房,大家烧饭都要商量好尽量轮流,“否则冬天穿得多烧菜要人挤人,夏季气温高,两个煤气灶一开就热得像蒸笼。”

  位于长宁区中部的天山新村是上海最早的一批工人新村,兴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最初入驻的居民中不少人是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在60多年前的上海,普通人家能住进工人新村,意味着生活条件明显地改善。马阿姨说,1956年,她的父亲就是以全国劳动模范的身份住进现在的家中,马阿姨和儿子也都生于斯、长于斯。然而,随着老百姓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天山路周边商场、楼盘、商务楼不断新建,眼看着其他人陆续住进了有独立煤卫的新式楼房,自己心中难免有一些落差。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7_副本

居民马阿姨一家和另外两户邻居合用煤卫。马阿姨笑称,两人同时并排炒菜,有可能把自家的菜炒到邻居家碗中。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8_副本

非成套改造的关键一步,就是在居民楼外新增使用面积,且这部分面积届时会进入产证,因此在征询阶段引来不少居民疑惑。

  马阿姨这样的失落在天山新村并不少见。天山路街道党工委书记潘敏告诉记者,街道辖区内共有19.1万平方米非成套房屋,占整个长宁区非成套住宅总量近80%,主要集中在天义小区、紫云小区、天山三村、联建新村等居民区,其中约55%存在人户分离情况。不过,比居民们烧饭、上厕所不便更棘手的,是连绵不绝的邻里矛盾和愈发显著的安全隐患。

  “灶台、热水器、水龙头,水表、火表都要分开,关系不好的,平时还要把水龙头锁起来防止别人用。”天义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郭凤勤告诉记者,相比各自分开的灶台、水斗,公用的抽水马桶是矛盾焦点中的焦点。“有居民反映新来的租户不打扫厕所,居民自己也赌气不扫,宁可大家一起‘臭’也不想吃亏,结果都来找居委会。”

  同在天义居民区的天山路938弄20号居民楼,记者看到废旧的窗式空调外机、旧床板、废弃桌椅被随意堆放在楼梯转角,对已成为“花甲老人”的居民楼来说,已经构成巨大的火灾隐患。

  “居民都盼着生活更舒适、更安全。” 郭凤勤说。

  改造前,搞清楚居民到底要什么

  2017年4月,天山路街道首次向居民进行非成套房屋综合改造意愿征询,涉及天山、天义、紫云三个居民区36幢房屋共2141户居民,改造工程分两批进行。同年8月10日,首批改造进入实质施工阶段。

  “改造居民楼,比造一栋新房费力多了。”天山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黄章贵告诉记者,征询工作启动前,街道就要首先开展了调研排摸工作,梳理出了四大难点。

  首先,别小看这些建造于60年前的“老家伙”们,房屋结构的复杂程度超乎想象。以娄山关路810弄为例,有的居民楼成套房与非成套房混合,有的楼上有9户楼下只有7户,无法统一改造,还有的楼下是木质结构,楼上却是砖混结构,设计过程全然不同。此外,沿街住宅还存在底楼门面房和违建混杂,户型结构不统一、原始图纸缺失的情况屡见不鲜,为方案设计和实际施工造成不小困难。

  改造方案也受到诸多限制。上海华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师孙劭铮参与了天山、天义两个居民区的改造设计。他介绍,由于改造方案要考虑符合规划的楼宇间距、马路红线、建筑退界等要求,因此即使设计时动足脑筋,还是会或多或少造成居民得益率不均衡。有的户型改造后可增加5、6平米,有的受房屋硬件限制只能增加1平米不到。

  居民构成复杂也为方案的沟通带来难度。黄章贵介绍,居民区中,自住的居民以独居老人居多,需要耐心、多次解说设计图纸、施工方案;人户分离的居民中,出租、购房用于投资、多个户口挂靠的情况都不鲜见。此外,由于市中心老小区施工场地有限,只能分批施工,且每批改造周期都在8个月左右,总体施工周期长达2年,居民日常的停车以及使用公共绿化、文体设施都受到影响。

  “要解决问题,先要搞清居民的诉求到底是什么。” 天山街道办事处主任梁宏介绍,街道在成立非成套改造工作指挥部后,根据调研排摸后梳理的房屋房龄、结构、疑难问题,将街道和居委干部分成7个工作组,首先由设计师进行分类培训,工作组每一位成员都能看得懂图纸、吃得透设计依据、讲得清改造方案,随时解答居民疑问。

  更重要的是倾听。孙劭铮印象最深一次方案商讨长达5小时,一户居民由于家中早前已自行完成成套改造,因而担心楼上和楼下改造后,污水管会经过自家客厅,便不太同意自家居民楼进行改造。详细了解居民这番隐忧,潘敏和孙劭铮便花了几个小时,为居民仔细讲解整栋楼的改造方案。

  “看到我们毫无保留,居民也很感动,最后大家还研究讨论出了一个可行办法,把管道绕到室外,这样既不影响上下楼改造,也缓解了居民的担忧。”

  不再“苦口婆心”,带着办法上门

  “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走进居民家中总能有办法。”潘敏介绍,相比街道、居委会原先常见的“苦口婆心”式工作方法,这一次,基层干部们更多地采用“带着方案上门”的工作方式,不仅想居民所想,还想到居民前头。

  孙劭铮介绍,有户居民家中住着6口人,希望把改造后总共4平米的厨卫空间再一分为二,变成2个厨房、2个厕所。听起来最终使用的空间将颇为逼仄?但居委干部在多次上门沟通后了解到,该户居民长期存在家庭矛盾,对于空间分割的需求确实迫切,于是第一时间将这一情况反馈给设计师,分析居民诉求的可行性。还有居民在实际施工时提出,能否在某个转角“造一个柜子”,增加储物空间。虽然原方案中并没有此项设计,但居委干部了解后,也告知了设计方为居民修改方案。

  “对居民有利的、合理的诉求,一定尽量满足。”梁宏表示,虽然老公房本身就有诸多“常见病”,成套改造前的居民意向征集、方案制定有各种困难,施工中也有不少突发的难题,但通过走进居民家中了解居民真实想法,不断调研排摸理清第一手资料,不仅基层干部队伍的办事能力有明显提升,“跑得勤、肯动脑”的办事风格也得到了居民的认可。

  天山路街道还在改造指挥部建立了“临时党支部”,并组建“文明工地”市民巡访队,由临时党支部党员和小区热心群众、物业、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的代表定期巡查工地,对施工环境、施工质量、施工进度打分评价,尽可能减少施工对居民的影响。

  记者从长宁区房管局了解到,截至目前,天义小区21幢计划改造的居民楼中首批8幢签约率超过70%的楼宇已有7幢开始施工,紫云小区首批8幢居民楼已全部开工。全区剩余13.8万平方米非成套住宅中,天山路街道占约10万平方米,将争取在2019年全面开工。

  今年1月至5月,长宁区将在全区大调研中,通过多种形式广泛收集企事业单位、园区、社会组织、居住社区和市民群众意见,6月起将对发现的问题进行集中梳理,尤其针对基层无法解决的问题和改革创新事项初步列出制度建设清单,7月至9月分领域研究制定对策,10月至12月研究形成常态长效机制,将大调研成果真正可持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