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实体书店深耕文创沃土 岁末书香愈浓

2017-12-27 13:40:33|来源:文汇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沪上一批书店陆续新开,成为推动全民阅读、打响“上海文化”品牌重要力量 实体书店深耕文创沃土 岁末申城书香愈浓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3

“光的空间”新华书店运用中间方形镂空设计,让读者将通往深处的层层书架尽收眼底。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4

百新书局第三家门店尚悦湾店新开。(均书店方供图)

  凛冬时节,上海一批新开的实体书店刷热了朋友圈,为岁末的申城更添浓浓书香。从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设计的“光的空间”创意混搭书店+美术馆、百新书局尚悦湾店融合图书与文创,到老字号新华书店一口气开出徐汇日月光店、港汇店、上海书城五角场店,更有巨鹿路上即将揭幕的“作家书店”———在刚刚颁布《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文创“50条”)热力辐射下,一家家城市书房被点亮。这批新兴的实体书店深耕着上海文创沃土,成为推动全民阅读、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上海率先实施对实体书店的扶持,最近颁布的上海文创“50条”更是强调落实《关于上海市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建立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业态多元、充满活力的新型实体书店发展格局。在业内人士看来,新一轮业态升级改造中,借力种种政策利好的东风,不少沪上实体书店深入人心,以差异化个性化经营突出重围,变身为引领生活方式、全民共享的多元文化平台,为国内书店经营提供了上海样本。

  各取所需,激活以书店为纽带的特色文化圈

  据不完全统计,光是今年就有20多家中大体量实体书店全新亮相申城。眼下,沪上约有2200家拥有发行许可证的实体书店和发行企业,来自全国的多家品牌书店在沪持续扩张。这些新亮相的书店以体验感、多元化经营、高附加值全产业链等要素打造核心竞争力,赢得广大读者青睐,成为市民阅读的掌灯者和城市文化的发酵器。

  越来越多的实体书店频繁“嫁接”起图书与多种业态,融入人们的生活场景中。比如,继福州路店、缤谷店后,百新书局新开的第三家分店尚悦湾店,打破以往传统的学科分类书架陈列,开辟了更贴合日常情境的阅读分区,包括培养亲子关系的“童话镇”、手帐爱好者线下交流的多功能“手帐区”、以城市旅游类人文图书串起的“旅行家”等,由“文具百货店”向“文化新空间”蜕变,以复合式场景激活释放读者阅读、社交各种需求,营造出以书店为纽带的特色文化圈子。

  随着阅读的定义不断被刷新,读者往往不满足于简单的纸面文字阅读,对画作、雕塑的赏析也是一种视觉阅读。在上海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与百新书局日前举办的实体书店座谈会上,多家书店负责人分享了典型案例,比如最近刷屏的“光的空间”新华书店叠合美术馆,读者欣赏了展品带来的美学冲击后,可以继续在书店寻觅浏览艺术家及作品的相关书籍,听一场主题沙龙等,深度交织的阅读网由此成形。上海新华连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江利说,书店的“文化内核”,正在于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不少优秀的沪上书店以各自的“杀手锏”竞争优势,满足了多元读者群体对生活美学和阅读体验的期待。

  多元发展,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表情更生动

  一店一景、一店一品、一店一韵,沪上实体书店正以独特的人文温度,绵延出精彩纷呈的书香地图,各具特色的书店合力构筑出多元共生的良好态势。有业内人士观察到,上海的文化磁场效应愈发凸显,不断涌现出创新性尝试。

  借助实体书店平台,城市的阅读效应正在持续放大,作家学者资源被一次次激活,线下读书活动蓬勃展开,打通并黏合了读者、作者、书店、出版社等多个书业环节。

  比如,位于思南公馆梧桐树下的概念版、袖珍版思南书局,以“30平方米、3000本书、60位作家店长”的大胆创新,每天邀请一位作家驻店出任店长,推荐一些“不被赏识”的冷门书目,小小店面里,热心“粉丝”站无虚席,他们捧着心仪的新书,与马振骋、黄昱宁、孔亚雷、沈大成、张定浩等作家评论家面对面。虽然快闪书店只“存活”60天,却让许多人念念不舍,成了都市文化中的璀璨坐标。在作家孙甘露看来,思南书局联合思南读书会、《思南文学选刊》的布局升级,打造出灵活生动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表情,不失为推广文学阅读、营造书香社会的有益尝试,“让所有喜爱文学的读者通过书店能离文学更近一步”。

  在上海,名书店品牌“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成就同样醒目。眼下,全国叫得响的品牌书店几乎都花落沪上,如江苏大众书局、浙江博库书城、重庆西西弗、四川言几又、广州方所等,甚至连日本的无印良品也在上海开了书店。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的上海本土品牌书店,也接到其他城市抛来的橄榄枝。钟书阁从上海出发,新设分店落子成都、苏州、杭州、扬州等地;上海三联书店在宁波再添阅读新坐标“筑蹊生活”,并筹划在北京大悦城新增分店。而大隐书局、半层书店、“好久不读”书店、曦潮校园书店等“沪字号”书店,积极寻找市场需求缺口,创新经营和服务理念,将“分号”开进商业中心、社区、高校、旅游景区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