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虹口区成立反家庭暴力庇护救助中心,多方联动开展妇女维权服务 编织安全网帮她们走出家暴困境
不久前,虹口区反家庭暴力庇护救助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因遭受家庭暴力导致无处居住等暂时身处困境的对象,都可申请庇护救助。
目前,虹口区依托区妇女法律援助中心、街道妇女维权服务站、居民区妇女维权服务接待点三级联动开展妇女维权服务,还会同法院、公安等6家相关单位成立了区“反家暴彩虹联盟”,形成一个联动的干预网络,从源头上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
专业社工介入修复家庭裂痕
去年10月,虹口区妇联接到黄晶(化名)妈妈的电话,声称女儿被女婿实施家暴多年,自己实在忍受不下去了,只能求助。
“爱无伤痕”反家暴公益项目组立即派专业社工(资深心理咨询师)与黄晶妈妈取得联系,并和黄晶约定时间,做深入了解和心理疏导。黄晶留学归来,和丈夫一起在上海创业,经过十几年打拼,已事业有成,他们还有一个乖巧的女儿。丈夫也受过高等教育,就是易怒,从2005年开始殴打黄晶,她曾报过警,丈夫也写过保证书等,但家暴还是时有发生。去年10月6日因言语不和,丈夫又一次殴打她,黄晶不堪忍受,选择报警。她的妈妈则向妇联求助。
专业社工分析认为,该个案属于比较典型的家庭暴力。施暴者清楚自己的行为,但又控制不住,导致妻女身心受到伤害。但夫妻感情基础尚在,双方认知度较高,施暴者有悔过意愿。家暴原因除了施暴者个人问题,也存在夫妻沟通、长辈干预等其他因素。受害者一再表达希望对施暴者进行惩罚和约束。为此,区、街道妇联、反家暴项目组和派出所一起,多方了解情况后给黄晶丈夫开了告诫书,警戒其殴打妻子的行为是违法的;同时社工对黄晶的妈妈进行了心理咨询,让她也认识到女儿已长大,对其保护过多也是种伤害;由于受害人和施暴者都有珍惜婚姻的想法,项目组对其做了家庭治疗计划。
经过长达一年的不间断关爱,目前,黄晶的父母选择回老家生活,放手让女儿自己去面对和选择婚姻生活。前不久,黄晶和丈夫一起录制了感谢视频寄给项目组,并传来喜讯:黄晶怀上了二胎。
整合各方资源帮助外来媳妇
说到伤心处,38岁的外来媳妇小云(化名)会黯然落泪。经历了一场顺利的民事调解后,小云说得最多的是“没想到在上海有那么多陌生人主动帮我”。
10年前,小云和丈夫离婚,结束充满家暴的婚姻,带着儿子回到江西老家生活。按当时法院判决,小云前夫每月应付儿子抚养费500元。但10年过去了,这笔钱就没收到过几次。转眼儿子要读初中了,却因为是上海户口没法在当地就读。为了解决儿子的读书问题,小云带他来到上海,希望前夫增加抚养费。但由于心理阴影仍在,她不敢和前夫直接接触,几经徘徊来到了虹口区妇女法律援助中心,退休法官陆霞娣主动帮她联系了前夫。经过陆法官几次释明法律,前夫同意每月付给儿子抚养费800元。虹口区妇联同时指派区家事纠纷调解员为双方当事人主持调解,还帮助小云的儿子在其所属街道申请到每月500元的低保和78元的副食品补贴。
由于当事人不想去法庭,陆霞娣又指导原告就近运用网上自助终端,向法院申请立案,最后促成双方当事人以信息化技术作支撑,与审判法官直接远程视频连线,达成民事调解协议。原本可能耗时数月的官司,变成了一周完成的民事调解。这个案例,正是得益于妇联组织整合各方资源,降低群众诉讼成本,促进民间纠纷就地解决,创新参与社区便民调解的举措。
全方位维护妇女儿童权益
服务了两年,“爱无伤痕”反家暴公益项目负责人梁芳说,有两个积极的变化值得一提,一是当事人主动打电话求助的多了,二是和公安联动越来越紧密。
记者了解到,虹口区依靠公安分局,分层建立区、街道和居民区各级妇联与公安分局治安支队、街道派出所法制员、社区民警三级联络机制。目前,虹口区公安局开具的家暴告诫书,均系申请人遭受家暴后求助于街道妇联,妇联指导其向派出所申请开具的。在区妇联与区法院的密切协作中,特别开通了人身安全保护令绿色通道,为涉家暴案件的妇女儿童受害人提供法律咨询、援助、立案审理等一站式涉诉维权服务,每件案件从立案到审判、审结不超过48小时;建立人身安全保护令裁定通报制度,至今法院共受理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12件,其中出具人身安全保护令裁定5份,每份保护令法院均送达妇联和社区,经妇联回访调查,申请人均表示未再有新的暴力发生。
今年,虹口区妇儿委还发布了《反家庭暴力白皮书》,为反家庭暴力法的实施推进提供了数据资料、情况分析以及对策建议。
在多方联动的基础上,对家暴案例的处理越来越专业、全面。反家暴项目助理高正军说,很多时候,施暴者的心理也是非常需要关注的。任何一个家暴案例都不是孤立的,它和原生家庭、代际等都有密切关系,对于家暴家庭,到底需要自我提升、维护关系,还是需要自我保护、彼此远离,其中都有专业的判断和处理,后续干预同样是漫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