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博物馆上演实验多幕戏剧

2017-10-30 14:21:59|来源:东方网|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自然博物馆上演实验多幕戏剧《楚辞:植物归来》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5

  10月28日,在上海市静安区专项文化基金和自然博物馆的支持下,自然力研究院和上海阅读派文化交流中心在上海自然博物馆首次上演持续2小时的跨媒体生态戏剧《楚辞:植物归来》。该剧通过装置、书法、舞蹈、古琴、多媒体艺术的形式,让博物馆的静物上演一则与屈原《楚辞》有关的实验多幕戏剧。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6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7

  据悉,该剧试图通过植物的意象,让屈原的部分诗作吟唱重新回荡在现代人的视野当中。而为了今天下午2小时的表演,主创团队曾多次前往长沙、汨罗江进行考察,并通过古琴、舞蹈、装置的形式将视觉化的文学文本转化为声音、书画和形体等艺术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

  该剧编导和策展人周雷介绍说,从《楚辞》中选择了包括《天问》、《离骚》、《招魂》在内的片段,编写成一个戏剧文学脚本,自然博物馆的恐龙化石区、远古植物化石区、长江古生态区、古地层区成为屈原‘神游’的异时空,《楚辞》念诵则成为一个时间解码,让博物馆的静物听到密码后自由流动起来。

  “我把《楚辞》的文字用四角号码转写成数字,然后用古琴的方式把这些数字弹奏出来,观众听到的音乐不是古琴曲,而是古琴在念诵《楚辞》。甚至我让舞蹈者用古琴指法劈、扫、抹、挑、伏、撞、爪起当作舞蹈编舞指令,用人的身体动作念诵《楚辞》。这就是《楚辞》的音之、画之、歌之、咏之、舞之、蹈之。”周雷说。

  据了解,作为中国文学的源流之一,《楚辞》发楚声、名楚物、作楚调,形成了世界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中国艺术范式,而将《楚辞》通过全新的跨媒介艺术呈现,国内尚属首次。

  此前,自然力研究院曾经用多种形式不断探索将生态、艺术与环保传播结合,这包括与窦唯合作生态展演《潸何水》,与蒙古呼麦乐手、道教仪式音乐人、上海音乐学院萧梅教授生态音乐学团队合作《三经注水》,甚至与从南美洲智利的马普切土著萨满乐师合作第二届世界水源地峰会生态音乐现场等。

  据主创人物介绍,《楚辞》的跨媒体实验戏剧展示客观上使用了一种诗性、文学性、生态哲学、东方观的方式重新看待西方博物馆陈列的进化论式、林奈分类学展品,试图用这种方式激发更多公众进行生态思考和跨文化对话。

  此外,《楚辞:植物归来》所谓"植物归来",就是把被屈原人格化、神格化的植物当作具体的跨文化元素,通过在书法、音乐、舞蹈、装置中不断强调和反复,让它成为自然博物馆新的观展方式:看到恐龙化石,想到曾经与之共生的植物;看到古植物化石,想到曾作为植物孑遗出现在《楚辞》当中;看到长江古生态展示,能想像屈原在九歌、怀沙、橘颂、悲回风、惜往日曾经见到的风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