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推进“三个一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简政放权上动脑筋、在提高效能上下功夫 聚焦“六位一体”,大胆探索实践
就在前不久,《上海市当场办结,提前服务,当年落地“三个一批”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出台,围绕让企业和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满意感的要求,给各级政府上了一道“紧箍”。
新政推出不足一月,改革成效已经显现。市级层面“当场办结一批”改革已有329项事项实施当场办结,“提前服务一批”改革已确定首批19项事项,“当年落地一批”改革已明确今年首批897个项目列入当年开工开业计划、835个项目列入当年竣工验收计划,而各区目前也正梳理明确“三个一批”项目,向社会公布。
敢于“刀刃向内”,勇于自我革命,不断开拓创新。近年来,上海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始终聚焦管理科学化、权力标准化、营商便利化、服务智能化、运转高效化、成效项目化“六位一体”目标,进行着大胆实践和探索。
管理科学化
该管的管住管好,不该管的不管不干预
政府干预太多让企业跑冤枉路,“红顶中介”乱收费,让企业负担倍增……解决这些一直被诟病的问题,显然无法单靠一个机关、一个行业来实现。上海态度坚决:要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推进政府“瘦身强体”,立足于把该放的彻底放开,该减的彻底减掉,该管的管住管好。
自2013年以来,上海分15批取消行政审批等事项749项、调整1105项;累计取消行政审批评估评审232项、优化简化109项,强力推进评估评审“红顶中介”与政府部门脱钩改制;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等逾200项,每年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约65亿元;取消和调整各类证明145项。
从完善市场准入、推进社会共治、强化监督管理、规范监管行为和提升监管效能等入手,上海创新和重构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框架,制定实施了133个市级行业、领域、市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方案和1330个区级工作方案;率先推行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等领域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在市场监管执法及其他执法领域全面推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整合监管机构,下沉执法力量,提高监管效能。
权力标准化
优化提升政府管理全过程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在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和收费的同时,上海自立规矩,先后制定出台《上海市行政审批申请接收管理办法》《上海市行政审批批后监督检查管理办法》《上海市企业投资技术改造项目行政审批管理改革方案》等十多部规范性文件,以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果,引领改革方向,保障改革落地,提升改革成效。
从市区到各街道乡镇,行政审批基本实现标准化管理,并探索目录管理、业务手册、办事指南、网上办事、数据共享、监督检查“六位一体”行政权力标准化管理,力争让百姓一进行政服务大厅,就能对政府的办事流程“一看就懂、一查就明”。
上海还对涉及城市建设,实施政府精细化管理,对规划工业区块所涉及的一个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公路、城市道路、燃气、轨道交通、交通设施、给水、污水、雨水排水、水系、水资源论证、供电、信息通信、消防、环境卫生设施、绿化、环境保护、人防等17个专业规划的编制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形成了每一块规划工业区块的规划编制清单,推进实现规划全覆盖,以确保项目符合规划就能落地。
营商便利化
制度创新破除“堵点”“痛点”和“盲点”
2014年,中央决定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实施“证照分离”改革试点。作为商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上海从基础性制度创新入手,下力气消除“堵点”“痛点”和“盲点”。
重点聚焦企业反映强烈、审批频次高的116项行政审批,从完全取消审批、审批改为备案、实行告知承诺制、提高透明度和可预期性、强化准入监管等改革审批方式入手,破除制约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的体制机制障碍。同时,强化监管配套,积极探索创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有效方式和措施,切实增强监管合力,提高监管效能。因私出入境中介机构资格认定取消后,通过推动政府管理从行业行政监管向消费者权益保障等转变,在浦东新区进行工商登记注册的因私出入境中介机构,从改革前的10家增长到227家。首次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管理自今年3月1日全面实施以来,已有293例产品取得备案凭证,大大缩短进口化妆品上市时限。首家由外商出资设立的经营性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已通过告知承诺方式获得审批并正式开班办学。
在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为依据编制外商投资重点行业和事项清单的基础上,对清单以外领域的企业设立事项,从2014年起全面实行“告知承诺+格式审批”审批管理模式,推进外商投资监管由重“事前审批”向重“事中事后监管”转变,大幅提升外商投资便利化程度,新设企业申请材料由十几份减少到三至六份,办理时间由20个工作日缩减至3个工作日左右。目前,“单一窗口”货物进出口实现90%的业务覆盖,运输工具实现了99%的业务覆盖,进口集装箱货物和空运货物的整体通关时间较2014年分别减少25%和11%。
运转高效化
再造政府效能建设工作框架
上海将政府效能建设融入到现有的政府管理工作中,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岗位,进一步提高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社会效果和管理效益。
探索在政府管理中引入行政协助制度,再造政府管理框架。在上海,行政机关因履行职责和行使权力需要,向无隶属关系的行政机关提出协助请求,被请求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提供相关协助。把无隶属关系的政府部门连成一体,实现“跨部门管理”,形成了政府整体合力,变群众跑腿为政府跑腿,确保政府管理政令畅通、高效便民。
同时,为检验和考评政府工作效率,上海从去年起综合利用政府和社会信息资源,采用效能考核和效能评价方式,对政府部门职能职责履行情况、基础管理开展情况、行政权力行使情况、政府服务提供情况和满意服务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制度设计、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发现问题、拿出对策、改进效能的工作闭环。在此基础上,将年度效能考核结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年度(绩效)考核;将效能评价报告内容作为职能配置、机构设置、编制配备的重要依据。
服务智能化
探索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手段
引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收集辅助与智能筛选、识别应答接受模糊任务并完成、替代人的自主决策和行为等,实现政府的智能管理。
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审查机制。上海于今年在全国率先形成建设项目全覆盖管理信息系统,对134项行政审批实施网上预审当场受理或当场发证,每年通过网上预审当场受理60万余件、当场发证16万余件。
利用物联网、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上海建立监管对象追溯体系,形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信息链条。针对社会和企业反映强烈的行业,实施“先行攻破”,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开发大型医用设备物联网监管平台系统,对CT设备实施从设备购入、使用、维修保养到停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至今年7月已有28031家企业注册,累计上传数据1.1亿条,实现全过程、全链条、全覆盖的信息追溯。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监管制度和政策仿真模型,改进监测预测和风险预警,主动发现违法违规现象,实现有效监管。构建出口退税“电子实时护栏”,实现退税无纸化下的异常退税业务实时阻断、信息实施共享,累计推送新设疑点记录220万余条,对近1亿元业务予以暂缓退税处理。
成效项目化
“三个一批”倒逼“放管服”改革
最新出台的《上海市当场办结,提前服务,当年落地“三个一批”改革实施方案》,先后经历了八个月论证,听取专家、企业、群众等方方面面数千人的意见建议,按照让企业和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满意感的要求,对各级政府上了一道“紧箍”。
推行“当场办结一批”改革,对于群众和企业的办事,办事部门能做到当场办结的,要当场作出决定并加盖印章,印制有效文书。无法做到当场办结的,则做到在原规定时间内提前办结,对照国际最高标准,大幅度缩短办理期限。
推行“提前服务一批”改革,让群众和企业办事少走弯路、回头路、冤枉路。在群众和企业正式提出办事申请前,办事部门根据办事内容,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提供现场勘察、现场核查、检验、检疫、检测、评审、技术审查、技术咨询、技术指导等服务,特别是选址定点、现场建筑要求、流程布局、硬件设施等方面的服务,避免群众和企业办事走弯路、回头路、冤枉路,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推行“当年落地一批”改革,实现项目当年开工开业、当年竣工验收。在排除企业因素以及政策调整或自然条件变化等因素的情形下,办事部门通过提高办事效率和优化政府服务,推进已取得建设用地批准书或立项批文或建设工程报建表的未开工开业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开业,推进已具备竣工验收条件的未竣工验收项目实现当年竣工验收。
短评
政府职能转变需要“刀刃向内”的勇气
聚焦提升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感,上海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上又出新招。《上海市当场办结,提前服务,当年落地“三个一批”改革实施方案》推出尚未满月,效果已然显山露水。市级层面首批项目已经明确,各区也在紧锣密鼓地梳理各自的项目清单。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是一场深刻的“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上海勇于开拓创新,此次“三个一批”改革举措就是要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推行“当场办结一批”改革,对照国际最高标准,大幅度缩短办理期限;推行“提前服务一批”改革,让群众和企业办事少走弯路、回头路、冤枉路;推行“当年落地一批”改革,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政府服务。
改革只有进行时,敢于啃下政府职能转变这块“硬骨头”,才能真正做到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服务更优。以最大限度减少审批,多措并举加强监管,不断创新优化服务为目标,上海力求打造便利、公平的市场环境,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