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 也须与时俱进

2017-09-20 10:13:19|来源:文汇报|编辑:彭丽 |责编:刘征宇

  原标题:剪纸、皮影、年画传承人对话动漫界———非遗保护,也须与时俱进

  当传统非遗拥抱现代动漫,会产生怎样的火花?近日,“剪纸、皮影、年画传承人对话动漫界”活动在上海大隐精舍举行,近百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保护专家、代表性传承人和动漫制作公司的负责人齐聚一堂,探讨非遗和动漫跨界融合的可能。与会人士指出,两者的相互借鉴有基础,也有必要性,跨界融合正当其时。

  非遗传承人要一手托着传统,一手连接未来

  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陈通指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非遗的保护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但如何让这些古老技艺融入现代生活,焕发新的生命力,依然是一个大课题。

  陕西华县皮影雕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薛宏权以“皮影戏”为例表示,“皮影戏”是最早的民间艺术之一,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世世代代的传承中,人们坚守着最初的技艺。比如,制作一个皮影需要24道工序,最少动3000多刀才可以刻成。然而,技艺保存得再好,也要有懂得欣赏的人。皮影戏正面临观众流失的尴尬境地。如何将传统皮影和现代人的审美观念进行结合,把年轻人吸引到皮影舞台前来,是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

  “非遗的传承也需要与时俱进,只有保护,没有发展是走不远的。一旦非遗作品成为纯正艺术品的时候,它其实是失去了传统非遗的意义。”陈通说,作为非遗的传承人,要一手托着传统,一手连接未来———在原汁原味传承非遗技艺的基础上,思考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和动漫跨界融合,是一条可行的路径。通过动漫这种时髦、贴近青少年的载体,把剪纸、皮影、年画等元素根植进去,能够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更好地提升非遗的知名度,而动漫也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和创作灵感,实现新的飞跃。

  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中叶,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代表的国内动画制作公司就曾将水墨画、皮影、剪纸、年画等传统文化元素和动画结合,创作了《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山水情》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画片,开拓了世界动画的中国学派。陈通认为,这几年,国内动漫发展得很不错,但从文化的特性和辨识度来说,可能还是比不上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那两个高峰期的作品。

  真正让人记住的,永远是那些彰显民族风格的作品

  对此,动漫界人士也深有感触。浙江中南卡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周博说,至今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一部动画片是上世纪80年代出品《天书奇谭》。“七八岁的时候看,兴奋得不得了,如今我重新打开这个片子,童年那种感觉还在。现当今,各种新电影层出不穷,为什么一部几十年前的片子再看的时候,还会那么激动,除了故事经典之外,便是植入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王周博直言,在学习西方多年之后,中国的动漫人是时候把目光转回到自己的文化上来。因为真正让人记住的动漫作品,永远是那些彰显民族风格,与本土传统遥相呼应,深刻洞察本土议题之作。

  令人欣喜的是,不少动漫公司已经着手与非遗项目展开合作。比如,喜羊羊剧组邀请湖南皮影非遗保护中心创排皮影剧。上海河马动画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继推出《桃花源记》《大圣归来》《小门神》《年兽大作战》等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动漫作品之后,又将于近期推出20集动画连续剧《少年孟子》。该剧植入大量非遗元素,包括皮影、木偶等。

  “什么菜最好吃?数来数去就是妈妈做的菜。任何一个菜都比不过妈妈做的菜好吃,我们童年时期的胃决定了一生的饮食习惯。不敢说青少年时代的艺术欣赏水平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品味,但动漫作品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不言而喻,所以特别期望动漫界能够更好地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陈通表示,中国之所以称之为中国,是以中华文化为重心。传统文化关系到每一位中华儿女的灵魂皈依,丢弃了民族特色,将找不到回家之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