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一批老厂房经建筑师“轻设计轻介入”更新改造,成为现代创意园区、艺术空间和商业综合体 弹得了棉花,撑得起时尚
国际时尚中心总体鸟瞰。(华建集团都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供图)
编者按:建设是发展,保护也是发展。
上海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1843年开埠以来,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文化在此交汇交融,积淀起深厚的人文底蕴,形成了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
建筑是一种心灵的表达,历史保护建筑尤其如此。它们不仅仅是钢筋混凝土的堆砌,更是一门活的学问,因时、因地、因社会环境的需要而渐进改变;建筑是技术、艺术与人生的综合,历史保护建筑尤其如此。它们不仅反映着一个时代的设计功底与技术水准,还有精神追求、审美观念,更忠实记录下彼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
保护历史建筑是现代社会的永恒课题。当今时代,建筑师正通过轻设计、轻介入方式,重新再激活、再创造“活的文物”,并乐于将这个激活、创造的过程和结果积极呈现给观众。这是对建筑的重新悟读,也是对自身的洗练之旅。
红房子、高水塔、浦江岸、细流水。坐落在杨树浦路的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前身是建于1921年的裕丰纱厂,1949年更名为国营上海第十七棉纺厂(国棉十七厂)。这里印刻着上海纺织工业发展史上的浓重一笔,最辉煌时职工达到8000多人,当时中学女生毕业后若能分配进厂工作,那可是值得全家庆祝一番的大喜事。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国棉十七厂也迎来艰难的时刻,随着生产功能整体迁出,遗留下的老厂房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打造成集时尚秀场、时尚商业于一体的城中热点———上海国际时尚中心。
除了品味时尚和“高大上”,在这里徜徉的人们还能读出老建筑的故事吗?负责改造项目的华建集团都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一院院长袁静坚信,建筑师的本分是“让有故事的人还能走在故事曾经发生的地方”,让这里变成一个“弹得了棉花、撑得起时尚”的地方。仿佛上瘾一般,袁静和她的团队在这几年里设计了长阳创谷三期工程方案,整体项目预计9月底全部建成;宝钢集团二钢厂区的城市更新方案设计也正紧锣密鼓推进,将打造成“互联网+”创业创新示范产业园。
相容:时尚秀场对纺织生命的延续
原国棉十七厂现存各种建筑物及构筑物20多栋,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共有上海市历史保护建筑七栋,保护等级分别为三类和四类建筑。厂区内最有特色的建筑是建于1921年至1927年间能充分体现纺织工业生产特点的锯齿形厂房,这也是上海市区目前保留下来最完整、最具规模的同类建筑群。
项目改造之初,建筑师就积极和业主、顾问策划公司共同商榷,寻找适合改造项目的准确定位。
据袁静介绍,工业遗产建筑的保护利用通常有如下几种手段:维护、保存、修复、重建、改建。值得一提的是,“适度改造”必须是与原建筑相容的,而所谓的相容有三种涵义:一是不会改变能体现原有文化意义的实物;二是改变了的部分仍能修复回原状态;三是改变后造成的影响甚小。
基于此,各方从不同角度群策群力,将项目定位为上海国际时尚中心,以国际时尚潮流为先导,以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为底蕴,将原来的纺织厂房打造升级为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时尚秀场、商业空间及休闲餐饮空间。以原3号楼厂房建筑改造成时尚中心秀场为例,该建筑原为木构架锯齿形厂房,建于1924年,是上海市历史保护建筑。主体建筑为一层,局部两层,是同时期同类厂房中做工最精细、设计最先进的案例之一。从新的功能定位而言,时尚秀场在某种层面上是对纺织生命的延续,所以改造的功能定位与原建筑是存在相容性的。
相对:净高增一倍的“改造性再利用”
找到并确定合适的改造方式后,针对项目实际情况,建筑师采取了一系列实施策略。就时尚中心秀场而言,首先是平面功能布局要符合秀场的使用需求及日常运营要求,底层靠近主入口设置书店、咖啡及展示空间,中间则是秀场门厅及大空间的时尚走秀场。局部二层主要为办公和设备配套空间,为了让人们在第一时间能够感受到工业建筑的结构之美,在秀场入口处拆除了部分外墙,裸露出木结构屋架,屋顶采用玻璃替代原有的瓦片,白色木构架与砖红的墙面共同营造出一份别样的风情。
“新的功能定位势必导致空间的服从,空间的服从又将导致结构的变动。”袁静认为,如果仅依靠修复重建等常规手段无法达到设定的功能要求,因此决定尝试局部改建的手法,即“改造性再利用”,使得建筑场所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没有从实质上被削弱,同时对原有建筑的改变也必须是可逆的、可复原的。
以3号楼为例,时尚秀场需要一个净高8.5米且中间无柱的走秀空间,而原有建筑柱网较密,木构屋架底部距地面仅4米,显然无法满足功能使用要求。因此,对于可容纳800人的秀场空间,建筑师将1560平方米空间之上的屋架做了局部提升,把空间高度调整至专业秀场所需的净高。做抬升处理的屋面面积,相比较整个厂区近57700平方米的锯齿形厂房,所占比例仅为3%左右。随后,建筑师通过计算机模拟三维模型进行视线分析,选择合适的平面位置抬升,屋架仍然保持了原有锯齿形特色,原则上保留了原建筑外观轮廓,最大限度减小了因层高调整导致对外立面效果的影响。
相继:有故事的人还能走在故事发生的地方
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已运营五年,袁静唯独忘不了开幕式邀请到的原国棉十七厂老工人,他们热泪盈眶,感动于青春记忆被完整保留下来,变得更加漂亮。这也达成了袁静的心愿———让有故事的人还能走在故事曾经发生的地方。
抱着这样一份情怀和感悟,袁静和她的团队又投身于长阳创谷、宝钢集团二钢厂区的改造项目之中。这也应了当下的大趋势———不少老厂房被拆迁和改建后,由建筑师们点石成金,更新改造成为现代创意园区、艺术空间和商业综合体。
提到长阳创谷,就不得不提及同在杨浦区的创智天地,虽都有一个“创”字,但两个“创”字一撇的颜色不一样———创智天地中的是蓝色,代表着科技创新;而长阳创谷的“创”字一撇是锈红色的,预示着城市更新。建筑师们结合厂区特征及历史,提出了“绿、光、合、锈”四合一的设计概念。行走于楼宇之间,会发现很多看似“没有处理好”的符号、桁架、柱子,而这些都是“故意”留下的。目前A、B、G楼已竣工交付,C、D、E、F楼施工仍在有序推进。记者在现场看到,繁忙的施工在高温下依然有序进行。走在局部修缮完毕的街区,仿佛能感受到老厂房历史的温度,感受到“工业锈带”的转型嬗变。
相对来说,宝钢集团二钢厂区的城市更新项目则处于起步阶段。占地300亩、创建于1942年的二钢厂区曾是国内第一家线材生产企业,素有“中国线材工业的摇篮”之称。2006年起配合上海市中心城区环境整治和产业结构调整,二钢厂区逐渐停产外迁,2010年全部停产。去年8月,杨浦区和宝钢集团启动了上海“互联网+”产业园项目东区工程的仪式,这里将以“尊重历史、继承精华”为设计理念,通过尽可能保留原有极具历史感的厂房肌理及工业遗迹,把园区打造为“互联网+”创业创新示范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