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7522!横沙东滩红颈滨鹬数量创单次单点最高纪录
红颈滨鹬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近危物种,繁殖于西伯利亚北部,在东南亚至澳大利亚越冬,为中国东部及中部较为常见的迁徙鸟类。
记者从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了解到,在8月初的一次同步水鸟监测中,市野保站工作人员在横沙东滩记录到鸟类总数超15000只次,其中红颈滨鹬(Calidris Ruficollis)数量7522只次,这是上海同步水鸟监测开展以来单次单点的红颈滨鹬数量最多的一次。
红颈滨鹬体长约15厘米,是一种灰褐色滨鹬,主要栖息于冻原地带芦苇沼泽、海岸、湖滨和苔原地带,以昆虫、昆虫幼虫、蠕虫、甲壳类和软体动物为食。红颈滨鹬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简称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近危物种,繁殖于西伯利亚北部,在东南亚至澳大利亚越冬,为中国东部及中部较为常见的迁徙鸟类。在上海地区出现的时间主要为春季的4月、5月和秋季的8、9月,近年来主要集中于横沙东滩。
上海市是水鸟的重要分布区。经多年调查,上海市已记录的水鸟种类达160余种,占全国水鸟种类的60%以上。水鸟是上海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类群,在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市野保站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上海同步水鸟监测工作始于2005年9月,刚开始的几年,监测频率、监测点都是随鸟类的分布情况而改变的,自2011年开始,监测频率、监测点基本稳定下来。
目前,全市共有14个水鸟监测调查区域,每年开展16次同步监测,即在每月1次监测的基础上,在4月、5月、8月、9月这几个候鸟过境的高峰月份再加一次。“由于水鸟迁徙能力较强,上海各监测点分布又比较分散,哪怕是同一个监测点,范围也比较大,因此在监测时往往是各点同时进行、同一个点分片区由多人同时进行,这就是‘同步监测’的由来。即便如此,仍然不能保证监测到的水鸟完全不重复,故计量单位采用‘只次’,而不是‘只’。同一天在同一块地方监测发现7522只次的红颈滨鹬,以前从未有过。”工作人员表示。
7522只,也超过了红颈滨鹬总种群数量1%(3200只左右)的标准。这意味着什么?专家认为,水鸟栖息具有混群性,占全球种群数量1%以上的水鸟物种,往往可以作为同类水鸟的代表物种,反映整个水鸟的丰富程度,从而反映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质量。《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即《拉姆萨尔公约》,全称为:Convention on Wetlands of Importance Especially as Waterfowl Habitat)对重要湿地的评价标准中有这样一条:“如果一块湿地定期栖息有一个水禽物种或亚种某一种群1%的个体,就应被认为具有国际重要意义”。
在2010年市政府发布的《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中,提出了“至2012年‘1%水鸟物种’达到7种以上”的目标。2012年时,在崇明记录到的罗纹鸭、白头鹤、黑尾塍鹬、白腰杓鹬、红颈滨鹬、环颈鸻、蒙古沙鸻7个物种的数量,均已达到或超过了全球种群数量的1%。近年来,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如火如荼,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致力于成为鸟类天然博物馆和候鸟天堂。在最近公布的《上海市崇明区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中,崇明明确到2020年占全球种群数量1%以上的水鸟物种数将达10种,到2040年将达15种,打造成全球鸟类的重要栖息地、世界自然资源多样性的重要保护地。
相关专家表示,红颈滨鹬在横沙东滩的数量近年来呈上升趋势,这与横沙东滩近年的围垦工程也存在一定联系。在横沙岛的长江入海口处,原本一片江海相连的水域现在变成了一望无际的湿地,这就是上海横沙东滩圈围工程的成果,目前已进展到八期工程,为上海发展空间“拓”地。围垦吹沙后形成的浅滩是红颈滨鹬所偏好的觅食生境,为红颈滨鹬提供了一个合适的“补给站”。